汽車設計;汽車設計工程師
德國最不尋常的汽車設計
看看來自德國的一些最有趣的模型
多年來,一些德國汽車設計師敢于打破常規,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汽車設計。
從美麗古怪的形狀到松鼠的設計特征,以下是我們精選的德國最不尋常的東西:
大眾甲殼蟲 (1938)
許多人認為費迪南德·保時捷是甲殼蟲汽車的幕后黑手,但這是錯誤的。工程師兼發明家貝拉·巴倫尼 (Bela Barenyi) 在費迪南德·保時捷 (Ferdinand Porsche) 首次提出昆蟲?靈感草圖的五年前就提出了這一設計。我們要感謝巴倫尼提出的救生“潰縮區”概念和“不變形客車單元”。
對于費迪南德·保時捷 (Ferdinand Porsche) 的甲殼蟲 (Beetle) 形象,阿道夫· (Adolf Hitler) 向保時捷下達了一項開發大眾汽車(人民汽車)的訂單,該汽車可以以 60 英里/小時的速度運送兩名成人和三名兒童,且成本不高于一輛摩托車。甲殼蟲汽車不同尋常的外形成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標志性產品,它一直生產到 2003 年。
戰車 (1939)
雖然Schl?rwagen看起來像是 51 區感興趣的東西,但它是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工程師Karl Schol的愿景。一輛功能齊全的汽車誕生了,它使用了梅賽德斯 170H 底盤。鋁制車身由路德維希兄弟 (Ludewig Brothers) 制造,該兄弟還因 1938 年基于歐寶 Blitz 的奇特“Aero”巴士而聞名。
Schl?rwagen在工作狀態下的阻力系數僅為 0.186,最高時速為 84mph,比 170H 略快。它在柏林車展上向公眾展示,遺憾地被公眾貼上丑陋的標簽,后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擱置。
小克萊因施尼特格 F125 (1950)
F125 是修補匠Paul Kleinschnittger的發明。戰后,他用回收的金屬、自行車車輪和舊飛機零件制作了原型。到 1949 年,它已經準備就緒,其中包括一架墜毀戰斗機的擋風玻璃。一位德國商人看到了克萊因施尼特格的設計的吸引力,并資助了一家小工廠。
然而,原型機不夠大,F125 必須重新設計。在早期生產過程中,它們的鋁制車身取自軍隊剩余的炊具,為了節省成本,這些炊具被錘平了。
霍夫曼 (1951)
邁克爾·霍夫曼 (Michael Hoffman)是一位來自慕尼黑的商店領班,二戰后他萌生了建造自己的汽車的想法。它采用后輪轉向,主要由垃圾場廢料和硬件零件制成。他的想法很簡單:三個輪子和一個微型發動機意味著它是免稅的,并且不需要駕駛執照。
它奇怪的形狀是由于其周長的機械結構造成的。一個大的矩形框架容納了電機,使用復雜的杠桿系統來操縱它,而且它的內部非常狹窄。該設計從未流行起來,因此他放棄了汽車設計。僅生產了一輛,您可以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萊恩汽車博物館看到它。
梅賽德斯-奔馳 300 SL (1954)
魯道夫·烏倫豪特 (Rudolf Uhlenhaut)于 1931 年加入梅賽德斯,并于 1936 年成為賽車部門的領導者。作為一名工程師,他的技能被用來幫助更換梅賽德斯-奔馳 W25 大獎賽賽車,不久后梅賽德斯-奔馳 W125 的繼任者誕生了。戰后,Uhlenhaut 回到梅賽德斯,為 W194 300SL 賽車設計了管狀車架,并于 1955 年創造了 Uhlenhaut 300 SLR,該車后來成為世界上最快的公路合法汽車。
他的 W194 設計啟發了弗里德里希·蓋革 (Friedrich Geiger) 設計出美麗非凡的 300SL 鷗翼飛機。 Uhlenhaut 300 SLR 將影響更現代的梅賽德斯-奔馳 SLR邁凱倫超級跑車,而梅賽德斯 SLS AMG 將從 300SL 中汲取靈感。
布魯奇 (1954)
布魯奇以制造古怪的微型汽車而聞名,但它只生產了少量的設計。 1954 年,設計師 Egon Brutsch 制造了 200“Spatz”——一款三座三輪跑車。該車已準備好投入生產,但設計卻充滿了缺陷,例如懸架直接連接到玻璃纖維車身外殼上。
這意味著必須重新設計預定量產車 Spatz Kabinenroller。多年來,出現了各種三輪版本,但 1956 年,蛋形 Mopetta 出現了。它的形狀變得非常受歡迎,導致棚屋居民建造了現代化的復制品。
富爾達莫比 NWF 200 (1954)
NWF 200 屬于 BMW Isetta 微型車類別,但尺寸稍大。它的設計像豬一樣與眾不同,配有后鉸鏈門和帶窗戶的后“發動機”艙口——幾乎就像你在蘭博基尼上看到的那樣! NWF 200 的設計理念是自由記者諾伯特·史蒂文森 (Norbert Stevenson)。
史蒂文森在汽車設計方面幾乎沒有正式資格,但他的想法很簡單:創造一輛比泡泡車稍大、更穩定的汽車,由后部的小型發動機驅動。
梅塞施密特 KR200 (1955)
當看到 KR200 時,您可能會情不自禁地注意到它像飛機一樣的座艙蓋。這是因為 KR200 的設計師Fritz Fend是一名航空工程師。 Fend 在 KR200 之前就因設計此類頂篷微型汽車而聞名。這一切都始于 1948 年的 Fend Flitzer,這是一款發動機驅動、方便進出的馬車,為世界大戰期間造成的許多殘疾人提供服務。
很明顯,許多 Flitzer 買家并不是殘疾人,只是尋求便宜的交通工具。隨后誕生了兩座 Fend 150、KR175 以及最終的 KR200。 KR200 在 KR175 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設計,以容納新的機械裝置。 1957 年推出了敞篷飛機,并于 1964 年停產,梅塞施密特重返飛機工業。
亨克爾卡賓 (1956)
泡沫汽車熱潮中的另一個奇怪之處是 Kabine,它是由前德國飛機公司 Heinkel Flugzeugwerke 設計的。與梅塞施密特一樣,該公司意識到人們對價格實惠的交通的渴望。
Kabine 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有一個倒車檔,并且如果前門在碰撞中被卡住,織物車頂可以充當逃生艙。為了避免 Isetta 激怒寶馬,Kabine 的方向盤在車門打開時不會向外轉動,從而避免了專利戰。
Goggomobil TS 轎跑車 (1957)
有時,一個古怪的名字確實暗示了一種古怪的設計,TS Coupe 就是這種情況。 Goggomobil 的創始人漢斯·格拉斯 (Hans Glas) 在轉向汽車之前,以農業設備而聞名。其第一款汽車是 1954 年推出的緊湊型 T250(T 轎車),隨后于 1957 年推出了價格更高的 TS 轎跑車。
TS Coupe 及其狹小的尺寸很奇怪,但因其尺寸而非常成功。這一設計一直延續到寶馬于 1966 年收購該公司,旨在獲得 Glas 的專利。
祖達普·雅努斯 (1957)
從前面看,Janus 看起來有點像寶馬的 Isetta,但從側面看,你會發現不太相似。 Zundapp 是一家摩托車制造商,1956 年其重點轉向生產“優質泡泡車”。飛機設計師克勞德·多尼爾(Claude Dornier)因設計多尼爾 Do X 飛行船而聞名,他被聘請來設計 Janus。
它有兩扇門,一前一后,可容納四個人,但后排長凳朝后。6900是在 1958 年停產之前生產的。它的主要設計缺陷是操控性差:發動機太輕,并且重心會根據船上乘客的數量而變化。
兩棲車 (1960)
工業設計師從戰爭中使用的一種兩棲車輛大眾 Schwimmwagen中汲取了 Amphicar 的靈感。它使用安裝在后部的 Triumph Herald 1200 發動機;同一臺發動機驅動一對螺旋槳。
3878是由Quandt 家族旗下的一家公司制造的,該家族如今因其對寶馬的控股權而聞名。一位著名的名人擁有者是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如圖);在將車駛入德克薩斯州農場的湖中之前,他會假裝剎車失靈來嚇唬乘客。
大眾 181 型(1968 年)
Type 181 有多種名稱,例如 Trekker、Type 181 以及更恰當的名稱Thing。目前尚不清楚大眾汽車公司的誰直接負責 181 的設計,但它最初是為西德陸軍開發的。它是使用 Karmann Ghia 的地板和分屏露營車的后懸架制成的。民用服裝也有各種鮮艷的顏色可供選擇。
梅爾庫斯 RS1000 (1969)
RS1000 源自蘇聯占領的德國,是設計師兼賽車手Heinz Melkus的創意。 Melkus 從 Ferrari 250 GTO 的 RS1000 中獲得了巨大的靈感,盡管后者的 1.0 升發動機當然無法與意大利種馬匹敵。 Melkus 于 1951 年開始使用大眾底盤設計汽車,但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直到 1986 年,他設計并生產了許多單座和跑車車型。
RS1000的設計最終被擱置,直到2006年,Melkus的兒子宣布重新推出,命名為RS2000。它是從 2009 年到 2012 年生產的,雖然保留了 RS1000 的一些功能,但它的體形更像蓮花。
寶馬 M3 皮卡車 (1986)
E30 M3 是一款深受許多人喜愛的汽車,但 BMW 的 M 部門在 1986 年秘密制作了一款皮卡。M 工程師認為 M3 將成為他們園區中的出色零件搬運車。一輛敞篷 3 系列很快就被搶購、砍伐,最終被賦予了原始 M3 的S14核心。
它一開始就配備了 192bhp 發動機,M 部門使用了它 26 年,直到 2012 年這款皮卡退役。雖然它從未投入生產,但它引發了 BMW 皮卡熱潮,E39 M5 和 E92 M3 都獲得了來自忠實粉絲的接機待遇。
伊斯德拉 Spyder 036i (1987)
036i 可能看起來像一個概念,但這種非傳統機器已經生產了 14 架。設計師埃伯哈德·舒爾茨 (Eberhard Schulz) 最初設計了自己的跑車 1969 年 Erator GTE,這款車給保時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讓他踏入了大門。舒爾茨在保時捷領導下的空閑時間開始研究他的第二個概念——一款模仿梅賽德斯-奔馳 300SL(CW311)的汽車。
在與改裝師Rainer Buchmann會面后,Schulz 和 Buchmann 創建了 B&B GmbH 和 Co Auto KG。然后這個概念被展示給梅賽德斯,后者將其擊退,舒爾茨隨后離開了 B&B,并將他的設計帶到了他的新公司 Isdera。 036i 位于 CW311 的平臺上,但采用敞篷形式。
寶馬 Z1 (1989)
這很奇特,現在仍然如此——很少有人理解 Z1 是如何執行“消失的門”行為的。此外,Z1還配備了塑料車身面板,可以使用螺絲刀在一小時內將其從紅色變為藍色。Harm Lagaay是 Z1 的首席設計師,主要因其在保時捷的工作而聞名——他領導了 Carrera GT 設計團隊,但也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為 Simca 工作過。
Z1 從來沒有打算被打造為全系列量產車——它只建造了兩年——而是讓寶馬探索新的想法。它的低懸掛設計最終被延續到 Z3 上。
大眾未來 (1989)
大眾 ID 3 已經問世有一段時間了,在許多評論列表中仍然名列前茅,但人們相信它們的造型源自 Futura——一款 80 年代末的概念貨車。目前尚不清楚大眾汽車公司的誰設計了 Futura,但他們顯然對未來有遠見,因此得名。
它隸屬于大眾汽車綜合研究中心 (IRVW) 部門,盡管它看起來是電動汽車,但它配備了81 馬力 1.7 升汽油發動機。所有四個輪子都可以轉向,并且有鷗翼門——遺憾的是,這些車門都沒有出現在 ID 3 上。
寶馬 E1 (1991)
它的尺寸幾乎與現代菲亞特 500 相同,但其形狀和造型更類似于奧迪 A2。寶馬自 1972 年起就開始涉足電動汽車領域,而 E1 可能憑借其 155 英里的續航里程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擊敗任何競爭對手。這背后的設計師是馬克·D·克拉克(Mark D Clarke)。他此前曾協助 BMW Z1 項目,最終轉至保時捷擔任助理首席設計師,參與了保時捷 Carrera GT 和保時捷 987 Cayman 的造型設計。
第一個 E1 概念車在一次充電火災中被毀,第二代概念車繼承了它。雖然 BMW 從未為客戶生產 E1,但它啟發了 1993 年3 系緊湊型車。
維斯曼 MF30 (1993)
Martin和Friedhelm Wiesmann兄弟在參加 1985 年埃森汽車展后決定設計自己的跑車。他們決定他們的汽車將是英國跑車外觀與德國技術的融合;由于汽車會粘在路上,因此唯一適合該公司的標志設計是壁虎。 1993 年,MF30 面世,多年來,這種形狀鞏固了 Wiesmann 的地位。
MF30 后來因 MF3 退役,隨后是 MF4 和 MF5。 Spyder 概念車被戲弄,這將是最后一款具有“經典”形狀的概念車。該公司于 2014 年關閉,但被一位英國投資者收購。魏斯曼于2022年宣布將專注于電動跑車市場。
保時捷 C88 (1994)
在保時捷制造911 (993) Turbo S等強大汽車的同時,它也將目光投向了進入中國市場,推出一款適合大眾的汽車,這是對中國政府對合適的歐洲原型車的要求的回應。一名工程師和一名設計師從中國請來,他們的想法是制造一輛價格實惠、簡單、寬敞且舒適的汽車。
C88 上沒有保時捷徽章,因為它不打算作為保時捷出售。中國政府還聯系了克萊斯勒、菲亞特、三菱、歐寶、福特和梅賽德斯-奔馳參與其中,但從未選出獲勝者。據稱,政府無償采納了這些想法,并將 C88 的一些設計元素應用到其他中國汽車上。
寶馬 Z18 (1995)
當問人們寶馬的第一款 SUV 是什么時,很多人會說是 X5,但它實際上是 Z18——盡管寶馬確實制造了一款,但它仍然只是一個概念。它是由該公司 1980 年代叛逆的研發部門設計的,并在第一款 Z3 推出的同時生產。
它從未配備車頂,但寶馬安裝了防水座椅和厚橡膠地板墊,其模塊化內飾意味著它可以變成皮卡車或四座車。寶馬并沒有真正的批量生產 Z18 的意圖,但它幫助寶馬衡量了新企業的潛在需求。
奧迪A2 (2000)
可以認為 A2 領先于時代:鋁制車身和 2000 年代初期令人難以置信的效率。 2001年A2獲得設計獎后,奧迪評論該車的想法是“用一箱汽油將四個人從斯圖加特運送到米蘭”。
A2沒有任何“蘭博基尼 Murcielago”的影子,但這兩款車都有著瘋狂的元素,這要歸功于設計這兩款車的設計師Luc Donckerwolke。 A2 的“面包條”設計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此后奧迪就再也沒有生產過類似的產品。
奧迪·羅斯梅爾 (2000)
奧迪的超級跑車階段始于 1974 年的 100S Coupe Speciale。后來,Pietro Frua 和 Pininfarina 等公司參與其中,設計了一些最古怪的汽車。 2000 年,Rosemeyer 概念車問世,向 1930 年代的“銀箭”汽車聯盟賽車手致敬。它具有布加迪根源,以及奧迪 Avus 概念車,甚至還配備了 16 缸動力裝置的概念版本,后來我們在布加迪威龍超級跑車中看到了它。
該設計的幕后黑手是Stefan Sielaff,他于 1984 年以實習生身份加入奧迪。他很快晉升并成為奧迪內飾設計主管——他最著名的內飾設計被應用在奧迪A7上。
羅泰克·天狼星 (2001)
賽車手Kurt Lotterschmid于 1962 年創立了 Lotec,專注于賽車制造。后來注意力轉向保時捷改裝,然后轉向為法拉利和梅賽德斯-奔馳制作售后空氣動力學零件。 Lotec 的第一款汽車是 1995 年的 C1000,但未能點燃超級跑車世界,隨后 Sirius 于 2001 年問世。
由于每年只生產 5 架 Sirius,每架成本為 38 萬英鎊,因此它從未真正起飛。它的設計很像Koenigsegg CC,盡管有些瘋狂。 2008 年,有人提出了更新版 Sirius 的草圖,但最終沒有生產出來。
奧迪RSQ (2004)
RSQ 的目的是作為 2004 年《機器人》電影的植入式廣告,但它的一些設計后來啟發了世界上最具標志性的現代超級跑車之一奧迪 R8,盡管其中大部分設計來自奧迪勒芒 quattro 概念車。 RSQ 由Julian H?nig設計,他也因配置 2007 年 B8 奧迪 A4 和 2011 年奧迪 Q3 8U 的外觀而聞名,RSQ 非常引人注目,非常適合大片的 2035 年環境。
伊斯德拉 Autobahnkurier 116i (2006)
Isdera 以創造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設計而聞名,但更進一步,在 2006 年為我們帶來了 116i,它可以被描述為一輛長鼻子的 1930 年代超級轎車。開發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底盤和骨架為梅賽德斯-奔馳 W126 S 級,還配備兩臺梅賽德斯 W117 發動機,可以一起運行,也可以僅使用一臺。
這意味著 600 馬力和 10 升。設計師Eberhard Schulz從 Bugatti Royale 和 Mercedes 540k Autobahn Kurier 中汲取了大量靈感:他的想法是建立一個“退休”項目,而 116i 滿足了所有條件。
寶馬吉娜 (2008)
大多數汽車都是由某種固體材料制成的,但 BMW GINA 卻涂有織物表皮,這意味著它可以變形。這款兩門跑車是設計師Chris Bangle 的作品,他因設計菲亞特 Coupe 和阿爾法羅密歐 145 而聞名,直到 2009 年,他的設計也出現在整個 BMW 產品線中。
Bangle 聲稱 GINA 允許他的團隊“挑戰現有原則和傳統流程”。它的名字代表“N種適應中的幾何和函數”。
大眾 XL1 (2013)
XL1 的設計涉及三名設計師。有人猜測 XL1 的外觀靈感來自于企鵝,但這一說法被設計師之一彼得·沃達(Peter Wouda) 揭穿,他聲稱自己的靈感來自于鯊魚。 XL1 有一個目標:用一升柴油行駛100 公里。在量產車之前存在三種概念車:2003 年、串聯的 2009 L1 和 2011 XL1。
2013 年車型于 2012 年開始生產,與 2011 年概念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XL1 的第二位設計師Klaus Zyciora因設計當前的大眾 ID 系列而聞名,第三位設計師Thomas Ingenlath因設計 Polestar 1 和 2 而聞名。
寶馬 i3 (2014)
設計師理查德·金 (Richard Kim)因 E84 BMW X1 的外觀設計而聞名。 2011年,寶馬創立了“i”品牌,專注于電動汽車。 Kim 從 2005 年起就與寶馬合作,并被納入“i”項目,為寶馬的電氣化未來勾勒構想。首先,他設計了 i3,也被稱為巨型城市車輛 (MCV)。 Kim 的外觀設計靈感是創造更多的直線、水平和垂直。
內部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形狀旨在讓居住者平靜并“平衡能量水平”。 i3 的生產于 2022 年停止,但它為今天奇特的 BMW“i”汽車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