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汽車保有量、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
中國人均汽車保有量為0.23輛,美國人均汽車保有量為0.84輛。看到驚人的差距,大家心里是不是有了自愧不如的想法?
我國目前已經是汽車大國,然而相比起更發達的國家來說,到底還差什么呢?
從紙面數據上來看,美國的汽車保有量確實很多,高達2.8億。其人均汽車擁有率更是高達84%,這也讓美國成為了人均汽車保有量全球第一的國家。
最關鍵的是,在幾十年前的時候,大部分的汽車還都是美國自己造的。要不是突然出現石油危機,導致日系車殺入,說不定美國車真的可以統治世界。
至于我國的話,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全國才20萬輛汽車。相當于每2000人當中,才有一人擁有汽車。這也讓我國的人均汽車保有量排名世界倒數第一,連埃塞俄比亞都不如。直到加入世貿以后,我國的汽車產量才開始飆升,直接突破了300萬大關。
上世紀80年代北京交通
現如今,我國每年的汽車銷量,已經高達2500多萬輛。中國汽車保有量更是飆升到了3.3億,跟以前的20萬輛相比,簡直有著天壤之別。
按照某些專家的預測,到2030年的時候,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將達到4.5億。這也意味著,屆時每三個中國人里面,就有一個人擁有一輛汽車。
話說我國究竟是如何從一個汽車貧困戶,轉變成汽車大戶的呢?
其實這就得歸功于汽車零部件的國產化。嚴格來講,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國產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汽車制造業,原本是個技術密集型產業。比如日本就是靠汽車技術發家致富的。
然而,到了咱們國家,汽車產業卻變成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無數車間工人在那里埋頭苦干,就跟組裝電腦一樣,日夜不停的拼殼子,只為賺取那微薄的工資。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答案很簡單,按照汽車產業的微笑曲線來看,整個汽車產業利潤最高的兩個地方,就是研發端和銷售端。至于組裝端,基本上沒有多少油水。
我國以前的造車行業,之所以利潤低下,主要就是因為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里。別人把研發端和銷售端的利潤都拿走了,咱們的造車行業不就只能吃殘羹剩飯了?
以前咱們還打算用市場換技術,但換來的卻是什么呢?無非就是一些鋼材架構、玻璃、烤漆、大燈等廉價技術。至于像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能,他們才懶得告訴你。
最關鍵的是,對于這些核心技術,就算你想鉆研也沒路徑,因為技術壁壘實在太高了。畢竟這是人家上百年的技術沉積,就這樣被你攻破了,這面子還往哪兒擱?所以咱們以前只能充當一個組裝工,給別人創造賺錢的機會。
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我國開始準備換賽道了。既然用市場換不了技術,那咱們就用市場培養自己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和供應體系。
相比于燃油車而言,電動車可謂簡單的多。無非就是電池、電機、電控那幾部分。只要肯花錢,招收大量的尖端技術人才,卯足了勁往那幾個地方突破,就一定能成功。
一旦彎道超車成功的話,那基本上就創建了屬于我們自己的賽道。到時候就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
從如今的結果來看,我國彎道超車似乎做的還不錯。我國的電車企業不僅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越了其他國家的電車。
尤其是在汽車硬件和軟件結合方面,更是一騎絕塵。像拍照,錄像,AI分析,自動駕駛等功能,都能通過超大觸摸屏來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電車基本上已經可以與國際巨頭爭雄了。
嚴格來講,其實這種爭雄態勢已經開啟了。比如華為的問界M9,長城的坦克700,還有比亞迪的仰望U8,其無論是能耗、續航方面,還是軟件、硬件方面,都能力壓保時捷、特斯拉等車型。
當這些國產新能源把品牌價值搭建起來以后,接下來就可以利用品牌來掙錢了。
外國車之所以賣的貴,主要就是有人肯為它的品牌買單。如果你是BBA,別人自然會對你趨之若鶩。如果你是一個雜牌子,那就沒多少人對你感興趣了。
所以說,品牌就是一個車企的靈魂。只有品牌做起來了,山頭立起來了,消費者才肯為其買單。不然人家憑什么買你的車,就因為你是國貨之光?
因此品牌體系的搭建,就是一家車企能否突破的重中之重。一旦突破成功了,車企就能依托這種品牌體系,來構建完整的汽車生態鏈。
畢竟我國的各大車企,并不缺廠家、設備和零部件,資金、技術也是應有盡有。既然如此,還有什么車型造不出來呢?假如國產車真的逆襲成功了,到時候從10萬到100萬的車,基本上任你挑選。
當國產汽車實現生態鏈全覆蓋的時候,外國車也就沒有什么利潤空間了。既然不用跟外國車分利潤,到時候賺到的錢,我們就能自己留著搞研發,進而將國產車變得越來越物美價廉。這樣一來,老百姓就能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好車了。
其實這個邏輯,就跟當初小米打下智能機的價格一樣。遙想當年,在功能機時代,一部普通手機幾乎要花幾千元才能買得到,那相當于工薪族好幾個月的工資。有些人省吃儉用好幾年才能買一臺手機。
然而,隨著2011年小米的出現,這種現象就得以扭轉了。雷軍開創小米時代以后,市場上的千元機越來越多。原本月薪3000的人,也能買得起手機了。
當無數人買下國產機后,又反過來給手機企業創造利潤。那些企業回籠資金以后,又會增加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維修等方面的崗位,最終鑄就一個正反饋。當國產機越來越強以后,平民化智能機的時代就來臨了。現在你看還有哪個人買不起手機?
所以說,汽車也跟手機一樣。隨著供應鏈越來越成熟,市場越來越龐大,其攤開的成本就會越來越低。當國貨崛起以后,咱們國家的老百姓,就能花小錢買高端產品了。以前是手機,現在是汽車。未來,可能就是星辰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