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金汽車(國金汽車是誰旗下的)
在首款車型上市2個月后,自游家NV的準車主們沒有等來新車交付,收到的卻是新車無法交付的“噩耗”。
2022年最后一個月,造車新勢力品牌自游家,發布了“致NV用戶的一封信”,稱由于公司自身原因,NV在短期內無法交付,“我們的美好旅程還沒開始就即將結束”。自游家汽車表示將在48小時內全額退款,同時如約為車主準備一臺NV的車模,并補償200元星巴克消費卡。
兩天后,組建于1月12日的名為“自游家NV資訊情報站”的媒體溝通群也解散。這樣的曲終人散在過去兩年間算不上罕見,于汽車行業而言,這只是又一個來去匆匆的新勢力造車品牌,但于那些充滿期待的消費者而言,卻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一時間,我不知道該為新車泡湯了感到震驚,還是該為全額退款感到慶幸。”有自游家NV準車主稱,雖然說車不能交付,但是自游家還是挺負責任的,起碼退款很利索,總比那些卷款跑了的體面些。
如今的造車新勢力,除了話題上的熱度、風光和銷量上的勉強支撐外,早已是危機四伏,無論是宣布上市后無法交付,還是交付之后品牌消失,都并不稀奇。“幸存者偏差”使得眾多進入造車領域的人只看到幾個品牌的風光無限,卻不愿意回顧造車路上的一地潰敗。
出師未捷
有著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天才少年、“最年輕華為副總裁”、百度首席技術官等光環加身的李一男,在創業方面,運氣實在不太好。
在2014年成立小牛電動時,李一男稱其為“最后一次創業”,2015年小牛N1發布,讓人沒想到的是,發布會結束后幾天,這位創始人因涉嫌內部交易入獄。直到2017年才被釋放。
2018年,李一男創立了牛創新能源(NIUTRON)造車項目,自游家正是牛創新能源于2021年12月發布的全新汽車品牌。今年10月,牛創新能源宣布更名為火星石科技,隨后發布首款車型自游家NV。
圖/視覺中國
由于火星石科技無法取得汽車生產資質,該車型由大乘汽車負責生產。但大乘汽車已停產超過24個月且牽扯巨額債務,導致遲遲未能正常開工。
根據工信部相關規定,停產24個月以上的新能源車企再次生產需要經過核查,不能保持準入條件或已經破產的企業,可能會被撤銷資質。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大乘汽車的債務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否則,沒有哪家造車新勢力會選擇這樣一個“下策”。
資料顯示,大乘汽車創立于2018年,董事長吳瀟是原眾泰汽車(000980.SZ)董事長吳建中之子。作為眾泰系的一員,大乘汽車身陷債務危機。2020年初,大乘汽車遭遇資金鏈斷裂危機,2021年4月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按照李一男的想法,大乘汽車只是其選擇的代工廠,就如眾多造車新勢力初期一樣,無非是借用那一張造車資質而已。但沒想到的是,這個“爛攤子”會如此難收拾。
除了因為大乘汽車的資質問題而無法交付之外,自游家自身也存在不少隱患。
業界公認的是,造車是一個極度燒錢的行業。初創品牌一輛量產車型誕生的背后,需數百億資金支持。但就融資和資本運作能力而言,李一男的優勢遠不如李斌、李想這些混跡汽車圈多年的“名人”。2021年,自游家獲得A輪融資總額5億美元,此后再無公開融資動向。
相比小鵬、蔚來、理想每季度的研發投入在10-30億元人民幣,自游家原本就需要在營銷、售價和讓利方面做出更大的投入才能保障銷售。但12月初就有消息曝出火星石科技深陷倒閉裁員風波,多位來自常州生產基地的自游家員工稱已開始分批次辦離職手續,公司計劃全部清退,彼時官方人員曾否認此事。
幾天過后,自游家NV就發布了公告,稱短期內無法交付。
在業內看來,無論是資本還是技術方面,李一男均無明顯的積累優勢。這些問題初期可能不會顯現,但隨著造車進程推進,遇到的阻力勢必越來越大。同樣的問題另外幾位創始人也不是沒有遇到過,但彼時新能源汽車市場處于粗放形態,投資火熱且空間巨大。而經過了十年時間的發展后,市場競爭早已異常激烈,投資盛況早已不復當年。
一路光環加身的李一男,終究沒能在造車領域創下“神話”。
還沒放棄?
盡管宣布暫時“結束”,但李一男似乎并未完全放棄。多條消息顯示,李一男目前正在積極尋找新的代工廠,來實現自游家NV的交付。
有消息稱,李一男正在和山東國金汽車商談代工的事宜。山東國金于2016年成立,擁有工信部核準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擁有MPV、轎車、SUV和微型車四大研發平臺。
但山東國金同樣深陷嚴重的經營問題。資料顯示,國金汽車自2020年以來,曾因拖欠員工工資和供應商貨款屢次被告上法庭,司法糾紛比大乘汽車還多。
除此之外,也有媒體報道稱,盡管此次自游家大批裁員,但研發崗位波及很小,這被看作是李一男留下的“火種”。
但事實上,無論業內人士還是大眾都明白,作為新創企業,一鼓作氣的心氣非常重要,這也決定了外界對這個品牌的標簽如何。創始人屢敗屢戰跌倒又爬起的故事,已經很多年沒有再出現了。而在擁擠的造車賽道,有一次失敗經歷在前,消費者的信任度就會大打折扣,投資方也是一樣。
除非,換個賽道,正如李一男上一次創業那樣。
事實上,在造車領域,除了有“蔚小理”這樣的排頭兵之外,更多的是中途倒下。只是幸存者偏差太過明顯,讓后來者們往往會對新勢力造車賽道上的遍地“尸體”視而不見。
2020年7月1日,燒光了84億元未造出一輛車的拜騰汽車宣布停工停產,至今未有任何復工消息傳出;2020年8月,博郡汽車遭遇嚴重經營困境,開始停產停業;2022年6月,綠馳汽車正式破產清算,并被當地監管局吊銷營業執照......
有業內人士表示,造車新勢力未來幾年會更加艱難,智能駕駛的噱頭已經不靈了,消費者的新鮮感逐漸失去。而當新勢力企業和傳統造車企業在一個維度競爭的時候,當消費的重點回歸到車輛本身而非智能的時候,顯然后者的體系優勢更加明顯。
幾年前,新勢力造車大潮仍舊狂熱之時,一張布滿全新汽車品牌logo的圖片廣為流傳,當時就有不少網友表示,過幾年再看,能活下來的不會超過十個。
一語成讖。
作者: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