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一年和三年的區別—援藏三年待遇
“援藏三年,我還有許多‘放不下’和‘舍不得’。”再過沒幾天,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日喀則市分公司客戶服務中心主任陳光援藏就滿三年了。
采訪中,他坦言,想家是必然的,可三年的援藏歲月已經讓他跟這片高原熱土永遠聯系在了一起,他將永遠珍惜這筆精神財富,這筆財富也將讓他受益終身。
陳光(左)與客戶洽談工作
一人援藏,全家默默付出
“家里老大是我手把手帶大的,老二出生后,我基本可以說是啥都沒干過,但他也知道叫爸爸,每次視頻電話一打來,他都會說‘找下老爸’。”二寶貼心的話語總讓陳光不禁紅了眼眶。
援藏三年,陳光將真情灑在了雪域高原,也對家人充滿了愧疚。2017年5月,他瞞著家人悄悄報名援藏。“當時全市郵政系統只有一個名額,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報名,之后一直沒有下文。想著未必去得成,沒必要讓家人早早擔心,就一直沒同他們講過。”直到報名兩個月后的一天,陳光被告知:他被組織選中了,隨時準備出發。
陳光與家人視頻通話
躊躇再三,陳光默默打好了腹稿,準備當晚告訴愛人自己即將援藏的重要決定。然而,卻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當他滿懷忐忑地走進家中說:“老婆,我有個事情要跟你講。”“我也有個事情要告訴你。”“什么事?”“我們有二胎了!”妻子眉飛色舞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讓他更難開口了。
“我當時整個人都愣住了。要說不愧疚是不可能的,但這絲毫沒有動搖我援藏的決心。既然報了名,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作為一名員,絕不能辜負組織的期待。”最終,他說服了家人們,一干就是三年。
一人援藏,全家默默付出。從他踏進西藏的那天起,家中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壓在愛人一個人身上,對家庭的虧欠感時常縈繞在他心中。三年來,他答應過要多陪陪兒女,卻不得不反復失約;也遺憾錯過了二寶的蹣跚學步、咿呀學語……如今,遠在日喀則,他能夠給家人的就是每天一通視頻電話,聊聊近況。
“其實第五批郵政系統援藏報名時,我就萌生了馳援的念頭,可那時女兒才三歲。”陳光回憶道,當時猶豫再三后,初為人父的他默默把這個心愿藏在了心里。雖然沒有報名,可是想要援藏的念頭,就好像一顆種子,種在了他的心里,“這事兒好像一直在心里存著,怎么也放不下。”
把上海最先進的理念帶到珠峰上
家人的默默付出、大力支持,使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援藏工作中。“不遠萬里來到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要鼓足干勁,為西藏的郵政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他勉勵自己,既然來了,總得留下點什么。
初到日喀則,人民醫院剛開始改擴建,陳光嘗試制作的一套個性化郵票和紀念郵折得到了當地的高度認可。而在珠峰腳下海拔5200米的一號大本營,親身參與“世界海拔最高”郵局的升級改造,更是讓他倍感自豪的事兒。
陳光接受融媒體中心記者采訪
記者走進陳光辦公室時,他正和同事進行著“天上西藏——珠峰主題郵局”郵冊的最后校對。采訪時,他回憶起第一次去珠峰大本營通宵踩點時的場景,一切都那么歷歷在目:當晚11時上山后,好不容易解決了缺氧問題睡進帳篷,卻發現篷內用于取暖的牛糞燒完了。在一股難聞的味道里憋著氣想要入睡,蓋在身上僵硬、濕冷的棉被又讓他仿佛睡在冰窖一樣,整夜都凍得難以入眠。熬到天亮,又因持續的雨水導致無法按原計劃進行拍攝,不得不將就著多住了一夜。在山上熬了整整三晚,才完成了選址布點等升級郵局的籌備工作。
“既然要做,就得做得漂亮,要把上海最先進的理念帶到珠峰上。”陳光說,經過升級改造后,這座原本綠色帳篷式的主題郵局變得煥然一新。他一邊展示著郵冊一邊介紹說,目前外觀選用了集裝箱形式的藏式帳篷,整個設計上加入了許多當地民族特色的奇思妙想。此外,還增添了明信片打印機、留言板等滬上常見的互動項目,給當地和游客帶去更多海納百川的奇趣體驗,“我希望借此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們,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郵局的所想所感所悟,都可以留在那兒,成為自己永恒的回憶。”
接力助推雪域高原郵政事業發展
援藏三年,陳光在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日喀則市分公司先后擔任過四個崗位,盡可能將郵政定制服務等上海經驗分享給更多當地郵政人。
而今,讓他深覺“舍不得”的是自己一手帶起來的“售前、售中、售后”三支團隊。“即使回了松江,我們還是會經常聯系,溝通一些業務上的想法。”他說,“行業醫師”是他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我希望把上海先進的郵政理念帶到西藏來,起到一個傳幫帶的作用,使這里的郵政業務盡可能地接近上海水平,這是我來的初衷。”
陳光與同事商討業務
而讓他倍感“放不下”的則是結對幫扶的“親戚們”。援藏期間,陳光與兩戶“結親”。今年6月初,他帶著生活日用品、驅車上百里公路,進村去“親戚”家串門。讓他欣慰的是,“他們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基本都要脫貧了。”
盡管援藏生涯快要結束,馬上就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中國郵政的其他援藏干部又將前往,接力助推雪域高原郵政事業發展。陳光深知,只要援藏干部持續接力,西藏的面貌年年會有改變。
■文 王穎斐
■欄目責編 陸佳 許萍
■欄目主編 周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