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建筑業的發展方向—未來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2022年1月,住建部發布了《“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闡明“十四五”時期建筑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以及“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明確加快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健全建筑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完善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建筑業“走出去”步伐等七大主要任務,是行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基于《規劃》中重點內容,本文對“十四五”時期建筑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20年,我國建筑業實現總產值26.4萬億元。“十三五”期間,建筑業總產值年均增長7.8%。相對于“十二五”期間建筑業總產值13.5%的年均增速,“十三五”期間建筑業增長放緩。
如果單看建材產量的話,建筑業市場也許已經見頂。以水泥產量為例,水泥主要用于建筑工程,而且不能長時間儲存,所以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當期的建筑市場容量。我國水泥產量在2014年達到高峰24.9億噸,之后在高位震蕩,再沒有突破2014年的產量。
近年水泥產量和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不過,對于建筑業的市場不必過于悲觀。我國城鎮化進程還在繼續,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為63.9%,雖然已經開始邁入后城鎮化時代,但是和發達國家有發展空間80%。根據發達國家經驗以上的城鎮化率相比還,當城鎮化率超過75%之后,建筑業相關投資將進入下行通道,建筑業對GDP的貢獻也將回落至4%左右。“十三五”期間,我國建筑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7%左右震蕩。“十四五”期間,在“穩增長”要求下,建筑業相關投資預計將保持高位運行,也能夠完成“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提出的“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的發展目標。不過,市場將進一步分化,新能源、新建筑、“新基建”、環境基建等新賽道會有更多的增量。
建筑業對GDP的貢獻
對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建筑業發展規劃會發現,在建筑業“走出去”方面側重點有所不同。“十三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強調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則要求推進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提高企業對外承包能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十三五”期間,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和完成營業額均呈現出先緩慢上升后下降的態勢。其中,新簽合同額在2017年達到峰值2652.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在2019年達到峰值1729.0億美元。總體來看,近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增長乏力。究其原因,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對工程建設的負面影響持續不斷;二是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沖擊國際商務合作;三是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主要市場以亞洲和非洲地區為主,一些地區政局不穩,經濟復蘇緩慢。
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情況
從長遠來看,建筑業“走出去”勢在必行。城鎮化后期,在國內市場需求下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向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拓展市場是必然做法,亦是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十四五”期間,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思想指導下,建筑業“走出去”不能急于求成,而是應著重于推廣標準、建設能力、加強交流,為長期國際化發展夯實基礎。
“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指出,建筑業依然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的問題,集中表現為發展方式粗放、勞動生產率低、高耗能高排放、市場秩序不規范、建筑品質總體不高、工程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雖然建筑業總量在不斷增長,但發展方式粗放。從產值利潤率來看,伴隨著建筑業總產值的屢創新高,產值利潤率不斷下降,2020年產值利潤率為3.2%,低于2011年的3.6%。從勞動生產率來看,雖然有所增長,但年均增速均小于同期建筑業總產值增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十二五”期間,建筑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9.7%;“十三五”期間,建筑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5.5%。
建筑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值利潤率情況
建筑業節能減排任重道遠。根據《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能耗總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6.5%,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1.3%。“十三五”期間,全過程能耗年均增長3.6%,全過程碳排放年均增長3.1%。
建筑品質亟待提升。在大拆大建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大量建筑的平均壽命不到30年,“樓歪歪”“樓脆脆”等建筑質量問題不斷敲響警鐘。短壽命周期的建筑每年產生數億噸的建筑垃圾,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威脅。
當城鎮化進程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建筑業也需要轉變發展思路,從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走出一條內涵集約式發展新道路。
“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提出了行業遠景目標:“到2035年,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
綠色建造和智能建造是全球建筑業發展方向。《美國基礎設施重建戰略規劃》要求建筑產品實現安全、綠色和耐久,關注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英國建造2025》在目標中強調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提出了實施數字設計、智慧建造、低碳和可持續建筑的戰略措施;日本的建設工地生產力革命戰略從建筑產品的品質、安全、效益到創新等方面,都包含了綠色和智慧化發展的內容。為了加快推動我國建筑業轉型升級,“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在綠色建造和智能建造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四五”建筑業綠色建造和智能建造的目標和任務
加快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是“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提出的首要任務。建筑工業化,即按照工業生產方式改造建筑業,基本途徑是建筑標準化、構件工廠化、施工機械化、管理科學化,以加快建設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質量。智能建造推動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數據的信息集成與業務協同,以提供綠色、可持續、智慧化的工程產品,是建筑業在互聯網時代生產方式的進一步變革。
“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從完善智能建造政策與產業體系、夯實標準化和數字化基礎、推廣數字化協同設計、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加快建筑機器人研發和應用、推廣綠色建造方式等七個方面引導發展,著重強調了BIM技術的集成應用;行業級、企業級、項目級、行業監管等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部品部件生產機器人、施工機器人以及運維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等。
對于勘察設計行業而言,在建筑業從過去碎片化、粗放式、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向集成化、精細化、技術密集型生產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思考未來行業的發展定位和生存空間,需要在提高策劃和原創能力、做精做深設計、研究和應用新技術等方面加大力度,以避免在智能建造時代被邊緣化。
策劃咨詢是集產業規劃、城鄉規劃、城市設計、項目策劃、工程咨詢等為一體的工程建設價值鏈前端環節,有利于發揮勘察設計行業專業性、前瞻性的技術優勢,促進勘察設計行業從“找項目”向“造項目”發展。原創能力是勘察設計行業創造力的體現,是工程項目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結合的載體,亦是人工智能技術難以替代的工作。
做深設計,提高設計精細化水平,提升設計在工程建設價值鏈中的貢獻度。在設計中應用先進技術,提升設計技術含量。圍繞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聚焦市場需求,提供高品質的集成咨詢服務,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做精做深設計需要轉變簡單的“按規范設計”的傳統理念,需要站在投資方、建設方、使用方等角度多思考多行動,提升設計的綜合價值。
在研究和應用新技術方面,一是需要加強研究綠色建造和裝配式建筑相關技術;二是需要加快推進數字化設計。
2022年3月,住建部發布了《“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在提升綠色建筑發展質量、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水平、加強既有建筑節能綠色改造、推動可再生能源應用、實施建筑電氣化工程、推廣新型綠色建造方式、促進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推進區域建筑能源協同、推動綠色城市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點任務。勘察設計行業應選擇好課題加強研究,并積極應用拓展綠色設計業務。
“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以上的發展目標,并提出在發展混凝土裝配式建筑的同時,大力發展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工程,積極推進高品質鋼結構住宅建設,鼓勵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勘察設計行業不僅需要積極研究和應用各類裝配式建筑技術,也需要強化設計統籌策劃能力,推進裝配式建筑正向設計,提高設計方案合理性,從源頭落實裝配式建筑標準化設計理念與建筑風貌的有機統一,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統籌設計、構件生產運輸、施工安裝和運營維護管理,提升設計的引領作用。
數字化設計是智能建造的重要環節,BIM是未來勘察設計行業生產力革命的工具。不可否認,當前BIM推廣存在政策和標準不健全、市場需求引導不暢、技術解決方案不成熟等諸多問題,但是部分優秀勘察設計企業已經意識到數字化設計對于企業未來發展的價值,以對內賦能為主要出發點堅持推進。在推進BIM設計的同時,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持續探索提升效率的方法。從細分行業來看,工業工程類勘察設計企業在數字化設計方面取得的成果更加顯著,并且通過數字化設計和設計施工一體化協同,實現了工程建設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在工程總承包業務發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未來,數字化設計能力將成為勘察設計行業技術競爭優勢的重要構成,也是勘察設計行業融入智能建造的關鍵。
“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在深化供給側改革方面提出了健全建筑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培育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完善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四項重點任務。
在健全建筑市場運行機制方面,“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加強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深化招標投標制度改革、完善企業資質管理制度、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管理、推行工程擔保制度、完善工程監理制度、深化工程造價改革等七項措施,核心理念是“市場化”,把市場的問題交給市場解決。企業能否拿到項目,要依據能力與誠信的市場信用。招投標誰說了算,招標人說了算。降低資質門檻,鼓勵充分競爭。工程風險如何化解,引入市場化的工程保險機制。工程造價怎么定,需要建設造價數據庫并及時發布市場價格信息。
對于勘察設計行業而言,可能最為關心的莫過于資質管理和取費標準。2022年2月,住建部發布了《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新的資質標準即將出臺。取費方面,行業使用的還是20年前的定額標準而且“打骨折”取費,加之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行業發展后繼乏力。目前,已有包括廣東、廣西等在內的多地協會制定了新的勘察設計收費指導標準。“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也提出“完善設計咨詢服務委托和計費模式人工時計價模式,探索設計服務市場化,根據設計服務內容、深度和質量合理確定設計服務價格,推動實現按質擇優、優質優價”。
在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方面,“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提出“推廣工程總承包模式,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推行建筑師負責制”。根據住建部發布的工程勘察設計統計公報,“十三五”期間工程總承包快速發展,工程總承包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8.3%,2020年工程總承包營業收入達3.3萬億元,占勘察設計行業總營業收入的45.6%,成為第一主營業務。2020年工程總承包營業收入占建筑業總產值的12.5%,是2015年的兩倍以上。工程總承包在“十四五”期間將會進一步推廣,“十四五”期末的業務規模可能達到10萬億元,占建筑業總產值的30%左右。由于很多施工企業已經參與勘察設計行業數據統計,實際上由勘察設計企業開展的工程總承包業務體量并沒有那么樂觀。根據一些地區勘察設計行業統計數據,相關地區勘察設計企業開展工程總承包的營業收入占比大約在四分之一左右,施工企業占比近四分之三。在工程建設組織模式改革浪潮推動下,勘察設計行業和施工行業的邊界將進一步模糊,未來工程建設市場上的構成主體將是擁有設計施工一體化能力的工程公司、提供全過程服務的工程咨詢公司、承接分包業務的專業公司,傳統意義上的綜合型設計院和施工單位的生存空間將會大大減少。有條件的勘察設計企業需要加強工程總承包業務能力建設,加快發展工程總承包業務。
在推廣工程總承包的同時,“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提出“鼓勵政府投資項目和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帶頭推行全過程工程咨詢。出臺推行建筑師負責制指導意見,在民用建筑工程項目中推行建筑師負責制”。自2020年,住建部在勘察設計行業數據統計時已經單列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建筑師負責制的營業收入。2020年全過程工程咨詢營業收入為60.8億元,其中,建筑師負責制營業收入為1.8億元。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建筑師負責制在“十四五”期間也會有發展機遇。
“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已經勾畫出行業發展的藍圖。展望“十四五”,勘察設計企業需要以終局思維謀劃企業未來,統一思想,果敢行動,堅持不懈,持續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本文作者郭剛系科思頓企業咨詢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
來源:《中國勘察設計》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