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見證什么)
初見余姚時,小編有些恍惚,突然賈寶玉上身,“這座城市我見過!”
或許這座城市不止小編見過,相信很多人都曾在中學歷史課本中窺其一角。而這次,余姚將在《魅力中國城》的舞臺展示自己的全貌,讓你們從“萍水相逢”到“過目不忘”。
“河姆渡遺址”這個璀璨的文明曾一度在歷史課上被老師重點提及,但彼時年幼的我們并不能完全明白這份文化的重量,而余姚這次將給我們好好地上一堂“公開課”! 1973年夏天,余姚羅江公社的老百姓在修堤埠時,挖掘到了一些碎陶片、鹿角化石以及經過加工的石頭,備受文化熏陶的老百姓立刻意識到這些物品非比尋常,于是趕緊上報給了各級政府,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 在余姚人民的悉心保護下,河姆渡文明終于再現于世,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2000年。
在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120噸水稻。雖然現在已經氧化變黑,但剛面世時,它們還閃耀著金色的光澤。 小編這才知道,原來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們就已經從野生稻谷的枯榮中找到了人工栽培稻谷的技術,中國也是人工栽培水稻的發源地之一!
不過,令小編好奇的是,為什么偏偏是余姚這個地方能有河姆渡文明呢?余姚推薦團成員、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艾偉,點出了其位于北緯30度線的奧秘: “在這條線上有很多的自然之謎和文明之謎。我們的喜馬拉雅山在這條線上,埃及的金字塔在這條線上,巴比倫空中花園在這條線上,瑪雅文明也是在這條線上。并且,我們地球上很多的河流,如長江、密西西比河、幼發拉底河、尼羅河,它的入海口都是在北緯30度線。而余姚的河姆渡文明也正好位于這條線上。”
點評嘉賓張頤武也補充道,“河姆渡文明證明了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是并駕齊驅的,對整個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的不可估量的貢獻。”小編聽完這些,立刻對余姚這座城市肅然起敬,曾經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點,這次徹底鮮活生動了起來。
機器人小鎮:以創新精神邁向未來
如果余姚只拿出河姆渡遺址,那么它在小編心中的印象中就只是一座文化名城,但是余姚卻帶來了更大的驚喜。 在“城市名片”的展示環節中,余姚便把機器人搬上了舞臺,來了一段非常炫酷的表演!
小編這才知道,余姚不僅有深厚璀璨的歷史景深,更有銳意創新的現代事業。余姚的機器人類型非常多,有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
不過,余姚重點研究、開發、生產的是工業機器人,在這里,有5000家企業進行了智能化改造。除此之外,余姚在研究、設計、集成服務等方面,也都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中國機器人峰會、高校機器人創意大賽、機器人展覽館都落戶在這里。
余姚智能經濟的蓬勃發展,創造了全市30%以上的工業經濟產值,現在余姚的智能光電小鎮、機器人小鎮已經成為智能經濟重要的發展平臺。
除了智能機器人外,余姚還有很多“中國制造”。創新精神已經融入到了余姚老百姓的血液中,現在我們手機里的攝像頭,可能有20%是余姚生產的。而說到車載系統中的光學鏡頭,余姚的市場占有率則更為驕傲,達到了全球第一位。
在這一件件驕人成績背后,小編感受到了余姚繼承、發展以及勇敢創新的精神。點評嘉賓高博也同樣感慨道:“一邊是河姆渡人,一邊是今天的工業機器人,隔著歷史的長廊相互在招手,而這一切的奇跡都是你們創造的。”
不論在史前還是當下,余姚始終都走在前沿,而這次余姚的展演無疑是一場 “ 鑿空之旅”,讓人們的思緒從古老文明穿梭到科技時代。更多節目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周日(11月17日)19:0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魅力中國城》第三季第二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