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引起缺貨問題的原因
庫存是企業管理的重點內容,大家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庫存是萬惡之源”,其實“庫存”很冤枉,它說自己只是一個背鍋俠。
庫存是企業之痛,一方面是由于庫存居高不下,占用公司資金;另一方面還影響交貨,要的貨沒到,很難齊套。
這個惡性循環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結果,產品不齊套沒法發貨,不發貨就收不回來款,企業就沒有資金周轉……
這個惡行循環怎么破?
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企業資源有限,高庫存往往會導致低齊套,造成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庫存一大堆。
就像俄羅斯方塊游戲一樣,導致游戲失敗的往往是遲遲不來的最后一根豎形方塊。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周圍的企業,庫存越高的企業,往往交付問題就越突出。
而快時尚的ZARA,豐田汽車,在強調低庫存、甚至零庫存時,交付績效反而遙遙領先于競爭對手。
導致庫存高的原因很多,其中1個原因是很多企業只考慮價格,不考慮資金利用率,經常大批量做季節囤貨或投機采購,使大量寶貴資金變成了原材料庫存,躺在庫房里睡大覺,一到關鍵的付款時間卻沒錢支付,造成拖欠。
和這一結果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庫存周轉率。
庫存周轉率對企業而言,不僅僅是呆滯庫存、倉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企業的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庫存周轉率次數越多,意味著你公司占用的資金越少,意味著你的資金效率就越高,現金流充沛,企業就健康。
庫存周轉率計算方法:
庫存周轉率=銷售的物料成本/財務期平均庫存,注意不是銷售額,是銷售的物料成本。
有的人會說,既然已經找到了這個切入點,那進行相關指標的考核就可以了,但實際情況是很多公司不考核庫存周轉率:
有的是公司老總不懂,采購也不懂;有的是老總不懂,采購懂,但采購不想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所以也不提這個指標;有人說這個指標應該考核計劃,在采購1.0下,買多少往往是采購員自己把握,即使有計劃,有信息系統,由于供方有最小訂量(MOQ),最終決定權還是在采購員手里。
沒有指標約束的采購員一下單,恨不得把一個季度的都買回來,一方面量大有價格優勢,一方面下完這個單子,就可以放松了,也不用擔心斷貨引發停線。
如果庫存量太大,資金鏈就會緊繃,造成供方貨款拖欠。
所以,各位采購伙伴,從今天開始,就應讓庫存轉起來,多批次小批量頻繁訂購,僅買需要的量很重要。各位企業家、高管,一定要要記得考核采購(計劃)部門的庫存周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