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局包括哪些單位;工信局都管哪些企業
今年新一輪機構改革,涉及到5個副部級國家局。其中,國家鄉村振興局并入農業農村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從科技部“回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領導,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由國務院辦公廳領導的國家信訪局,同樣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并歸中央社會工作部統一領導。而唯一新組建的副部級國家局,則是國家數據局。
推進數據制度設施建設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協調促進智慧城市建設,推動信息資源跨行業跨部門互聯互通。
國家數據局將由國家發改委管理。發改委是政府系統最重要的部委之一,有“小國務院”之稱,負責宏觀調控、戰略規劃、經濟體系、改革發展等基礎性工作。此前,由發改委領導的副部級國家局,只有國家能源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兩個。如今,國家數據局與二者并列,直接凸顯出數據已經與糧食、能源一樣,成為關乎國家發展的最根本戰略資源。
2022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強調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的基礎資源和生產要素。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數據基礎制度建設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大局。必須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包括數據產權制度、流通和交易制度、收益分配制度、治理制度等。這些,都將是未來國家數據局的重點工作。
規范省級大數據局對標
為適應大數據的迅猛發展,在國家數據局組建之前,全國已經有十幾個省(區、市)組建了專門的數據管理機構。
2014年,廣東省組建大數據局,歸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管理。2017年,貴州省組建大數據發展管理局,作為省政府正廳級直屬事業單位,這是省級層面第一個獨立設置的大數據局,2018年更改為省政府直屬行政管理機構。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設有數據資源管理處、應用推廣處、項目投資處、產業融合處(區塊鏈技術融合發展處)等職能部門,還管理大數據應用推廣中心(數據流通交易服務中心)、信息中心(電子政務中心、大數據產業發展中心)等兩個事業單位,幾乎涵蓋了所有涉及大數據的領域。
各省的數據管理機構,其名稱、職能、規格、領導體制等各不相同,也折射出其發展重點的差異。有些偏重于電子政務,有些偏重于數字經濟。
譬如,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設有信息化推進處、法規標準處、數據資源管理處、應用推廣處、融合發展處等部門;山東省“大數據局”設有電子政務處、數據應用管理與安等;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設有發展規劃處、數據資源處、應用推廣處、基礎設施和安等;海南省“大數據管理局”設有電子政務處、行業應用處、項目建設處、政務服務處、數據資源處、數據運營處等;廣東省2018年機構改革組建“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設有數據要素處、基礎設施處、安全管理處等部門。
有些省份的大數據局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或加掛牌子。如遼寧省營商環境建設局加掛“省大數據管理局”牌子。陜西省政府辦公廳加掛“省政務大數據局”牌子。安徽省“數據資源管理局”加掛省政務服務管理局。
多數省份的大數據局,屬省政府直屬機構。福建省則是在“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加掛“省大數據管理局”牌子,由省發改委領導,發改委一位黨組成員兼省大數據局局長。甘肅省大數據管理局歸省政府辦公廳領導,省政府辦公廳主任兼大數據管理局局長。
此外,未設立大數據的地方,如四川、河南、北京、湖北、天津等省市,則設立有“大數據中心”。
打破“數據煙囪”
今次機構改革,國家數據局的組建并厘清職能,將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各省相關數據管理機構,將據此對標,規范設置,并理順與網信、發改、工信部門的關系。
近些年來,大數據的發展,在推動電子政務、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大數據殺熟”“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問題。一方面,造成數據分散碎片化,且設施重復建設,各部門相互割據。銀行、市場監管、公安戶籍、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水電煤氣等不同部門,各有一套數據管理系統。而實際上許多基礎信息大同小異,企業、公民個人不斷重復提交。
另一方面,對數據的違規濫用,侵犯公民個人隱私和合法權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21年出臺新規,嚴打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利用大數據分析、算法等技術手段,根據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設置不同價格的行為。
國家數據局的組建,將有序規范數據資源的采集、存儲、利用,推進同步交互、共享共融、互聯互通,發揮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并且提高利用效率和治理能力,維護國家安全,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支撐。
雖然國家數據局的名字突出“數據”,但作為數字經濟的牽頭部門,未來將在更大范圍推進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衛星應用等新興數字產業發展,推進信息技術和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文 ︱ 馬浩亮)
(原文刊登于2023年5月1日出版的香港《經濟導報》,總3542期)
本文為香港《經濟導報》新媒體文章,
如欲轉載請私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