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雜交育種的實例(植物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
圖為張春艷在云南進行“南繁”科研工作。額爾古納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新社呼倫貝爾12月5日電 題:“從種子到種子”:中國北疆麥田展開航天育種“星空對話”
中新社記者 張瑋
“今年選定的華墾麥3號、華墾麥4號兩個品種已經開始它們的太空之旅。”小麥育種專家張春艷目送自己親手挑選的1000粒小麥種子,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后,便埋頭開始她在云南的小麥“南繁”科研工作。
圖為張春艷(右一)和同事在小麥航天育種圃調研。額爾古納融媒體中心供圖
現任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農墾拉布大林農牧場農林試驗站副站長的張春艷,從事小麥育種工作30年,見證了這里20年間航天育種的浪漫“星空對話”。
拉布大林農牧場位于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額爾古納市,地處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的小麥收成稀薄,有時甚至顆粒無收。
為增產增收,并能種植出優質強麥,2000年前后,拉布大林農牧場引進加拿大的優質強筋麥品種“格萊尼”。
追溯拉布大林農牧場第一粒登上太空的小麥種子,張春艷回憶,“來到呼倫貝爾的‘格萊尼’,籽粒不飽滿、容易倒伏、產量偏低等諸多弱點凸顯出來。”
圖為拉布大林農牧場農林試驗站農科人員進行小麥育種科研工作。額爾古納融媒體中心供圖
2003年,農科人員提出一個大膽的構想——太空育種,“格萊尼”成為被選中的“幸運兒”。
太空育種是將精挑細選的種子搭乘航天器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發生變異再返回地面,經過不斷選育培育出作物新品種的育種技術。
張春艷還清晰地記得,2003年10月,她親手優中選優的500粒“格萊尼”,搭乘第十八顆返回式科學技術衛星升上太空,進行輻射育種。
“一顆種子從太空育種到正式投產,最短也需要11年。”張春艷告訴記者,通過太空輻射或雜交之后,進行4年的“北育南繁”穩定品種、2年產量鑒定、2年品種比較、2年區域試驗,最后1年生產。
圖為張春艷(右一)團隊在麥田里工作。額爾古納融媒體中心供圖
“確定太空育種品種后,要從種子的特性上一粒一粒進行反復對比,種子的大小也要保持均勻。”用張春艷自己的話來說,每一粒能上天的種子都是萬里挑一的“種子選手”。
經過不斷太空育種選育,“格萊尼”的特征特性有了很大提升,“太空格萊尼”品種成功誕生。2014年,該品種正式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審定。
張春艷自豪地說,如今,“太空格萊尼”能讓每畝地增產約60斤,增幅達10%,按目前市場價計算,可每畝增收90元人民幣左右。
20年間,拉布大林農牧場19個小麥品種5次進入太空育種,實現了“從種子到種子”的演變。而每一粒種子都是由張春艷親自挑選、親手包裝。
張春艷說,這些種子試驗成功、通過審定后,可以實現同緯度其他國家試種。
在張春艷看來,太空育種可以讓小麥種源更加豐盈,無論跨越幾個11年,一粒粒種子的太空之旅讓中國北疆麥田里藏糧于技,米滿、面彈成為她的愿望。
圖為拉布大林農牧場小麥獲豐收。額爾古納融媒體中心供圖
“目前,像適合水地種植的‘拉2577’品種已經逐漸推廣至甘肅、寧夏及東三省等地。”張春艷向記者介紹。
如今,拉布大林農牧場試驗站已成為呼倫貝爾唯一一家進行太空育種的科研單位。
“今年,拉布大林農牧場又有一個太空育種的小麥品種進入試驗階段,2023年將進行品種審定。”張春艷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