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明年為什么比今年難熬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許憲春 唐雅 常子豪
[摘 要] 從生產、需求、收入和價格四個角度梳理和分析2023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的若干特點。從生產角度看,上半年經濟增速恢復較快,但兩年平均增速仍較低;第三產業,特別是線下接觸型服務業的快速恢復對經濟增速恢復提供了重要支撐。從需求角度看,消費需求增速進一步恢復,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減弱;凈出口需求進一步走弱,對經濟增長的下拉作用加重。從收入角度看,居民收入增速繼續回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持續下降,但降幅逐漸收窄。從價格角度看,消費領域價格漲幅較低,呈下降走勢;生產領域價格持續下降,降幅逐月擴大。分析上半年經濟增長5.5%背后的含金量,以及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對2023年下半年經濟運行情況進行展望,并提出下半年宏觀政策的重點關注方向。
[關鍵詞] 經濟形勢;經濟恢復;經濟展望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453(2023)08-0034-14
2023年上半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國民經濟總體回升,實現持續恢復,并且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為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本文利用統計數據從生產、需求、收入和價格角度對經濟運行情況進行了系統分析,不僅總結了當前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也揭示了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并指出了下半年宏觀政策應重點關注的方向。
一、2023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
?。ㄒ唬纳a角度看經濟運行特點
從生產角度看,2023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總體來看,經濟增速恢復較快,但兩年平均增速仍然較低;分產業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加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提高,但仍低于GDP增速。
經濟增速恢復較快,兩年平均增速仍然較低。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0個百分點,比2022年同期提高3.0個百分點(見圖1),比2020—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提高1.0個百分點,經濟增速恢復較快。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一季度增速比2022年四季度回升1.6個百分點,二季度比一季度回升1.8個百分點,經濟呈現持續恢復態勢。但是2022與2023年上半年GDP兩年平均增速只有4.0%,低于2020—2022年GDP三年平均增速0.5個百分點;二季度與2022年同期兩年平均增速只有3.3%,比2020—2022年GDP三年平均增速低1.2個百分點。2023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GDP增速受2022年同期基數影響較大,從兩年平均增速看,無論是上半年還是二季度GDP增速都不高。
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加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6.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0個百分點,比2022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見圖1),比2020—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高2.2個百分點。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在三次產業中最快,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1%,拉動經濟增長約3.6個百分點,繼續對經濟增長起主要拉動作用,并且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分行業看,線下接觸型服務業的快速恢復推動了第三產業的較快增長。上半年,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速較高,分別增長6.6%、6.9%、15.5%和10.1%,增速分別比一季度回升1.1、2.1、1.9和4.1個百分點,均維持了回升走勢。其中,住宿和餐飲業表現尤為突出,是第三產業中增加值增速最快的行業,即使計算兩年平均增速,也發現住宿和餐飲業能夠達到6.0%的增長,與疫情前差距已經較小。但是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回落,對第三產業增長形成拖累。上半年,房地產業增加值零增長,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3個百分點。一季度,房地產業增加值在2021年三季度以后首次實現正增長,但在2023年二季度又回落至負增長。
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提高,但仍低于GDP增速。上半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4.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0個百分點,低于GDP增速1.2個百分點(見圖1)。其中,建筑業表現較好,支撐了第二產業的增長。上半年,建筑業增加值增長7.7%,其中二季度增長8.2%,在2022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上依然維持了快速增長。工業雖然保持恢復,但是增速較低。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長3.7%,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所有行業中除房地產業外增速最低,雖然比一季度提高0.8個百分點,但主要是由于2022年二季度基數較低,計算發現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為3.5%,與疫情前差距較大。分月看,由于2022年4月份基數較低,2023年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出現5.6%的高點,5、6月份則分別回落至3.5%和4.4%,但是去除基數影響后發現,4至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3%、2.1%和4.1%,保持了逐漸恢復的態勢。
圖1 2019—2023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季度同比實際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span>
(二)從需求角度看經濟運行特點
從需求角度看,經濟運行呈現以下三個特點:消費需求增速進一步恢復,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投資需求增速有所回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減弱;凈出口需求進一步走弱,對經濟增長的下拉作用加重。
消費需求增速進一步恢復,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年初以來,疫情影響逐步消退、各地促消費政策顯效發力,帶動消費需求較快增長。上半年,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2%,比一季度提高10.6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4.2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1.2個百分點。2015—2019年,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62.7%,平均拉動經濟增長4.2個百分點。可見,上半年消費需求所拉動的經濟增長百分點已經恢復至疫情前五年平均水平。
從住戶調查數據看,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8.4%,實際增長7.6%,分別比一季度回升3.0和3.6個百分點,分別比2022年同期高5.9和6.8個百分點,均明顯提升(見圖2)。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7.7%,實際增長7.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8.5%,實際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在2022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上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對整體消費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①?。
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的突出表現得益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出行和接觸類消費支出的快速恢復。隨著消費場景限制解除,旅游出行和接觸型消費支出快速恢復。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交通支出同比增長12.9%,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21.4%,營業性客運量同比增長56.3%。[1]二是文娛消費支出動力釋放。消費場景限制解除后,體育賽事、演唱會、會議、展覽等各類線下文娛活動出現激增,帶動了相應消費支出的增長。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同比名義增長38.5%。但2022年同期基數較低也是其高增速的重要原因。為了去除基數影響,本文以2019年為基期,計算得到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四年平均實際增速為3.7%,雖然與疫情前仍存在差距,但比一季度的四年平均實際增速回升0.6個百分點,保持恢復態勢。
圖2 2019—2023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季度累計同比名義和實際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3.9%(見圖3),與政府消費支出密切相關的經常性業務支出,如教育支出、衛生健康支出增速均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因而政府消費支出保持較快增長①。
投資需求增速有所回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減弱。上半年,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6%,比一季度下降1.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1.8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減弱。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3.8%,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3個百分點。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名義增長7.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6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增長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0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9%,降幅比一季度擴大2.1個百分點,從一季度降幅收窄的走勢中再次逆轉(見圖4)??梢园l現,房地產開發投資降幅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落幅度大,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房地產開發投資表現較差與供需兩端政策實施力度不足密切相關。從供給端看,政策落實情況不太理想,2022年年底出臺的信貸、債券和股權融資“三支箭”中,債券和股權融資政策進展緩慢,這導致房地產開發商資金仍不充裕,也是房地產業生產恢復較差的重要原因。從需求端看,各地對房地產限購、限售、限價等方面的政策落實不盡到位,許多大城市并未進行實質性政策松綁,且不少地方的松綁具有試探性,力度有限。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落則與政府債券新增融資增速放緩以及財政支出對?;久裆?、保工資、保運轉支出(“三?!保┑闹攸c投入擠壓了對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密切相關②。
圖3 2020—2023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月度累計同比名義增長率 數據來源:財政部網站。
圖4 2019–2023年上半年分領域固定資產投資月度累計同比名義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凈出口需求進一步走弱,對經濟增長的下拉作用加重。上半年,凈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8%,比一季度降低9.5個百分點;向下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多向下拉動0.5個百分點。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上半年,貨物貿易出口同比增長3.7%,貨物貿易進口同比下降0.1%,與一季度相比,出口增速回落4.7個百分點,進口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凈出口需求走弱的原因在于,當前全球經濟恢復乏力,同時伴隨高通脹,主要發達經濟體為抑制高通脹而出臺的收縮性貨幣政策不可避免地加速了需求收縮,全球貿易需求低迷導致我國凈出口需求不足。
(三)從收入角度看經濟運行特點
居民收入增速繼續回升,名義增速仍明顯低于疫情前水平。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6.5%,實際增長5.8%,分別比一季度回升1.4和2.0個百分點,比2022年同期增速高1.8和2.8個百分點,居民收入增速回升態勢明顯。但是,與2019年相比,名義增速降低2.4個百分點,實際增速持平(見圖5)。分城鄉看,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5.4%,實際增長4.7%,分別比一季度回升1.4和2.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名義增長7.8%,實際增長7.2%,分別比一季度回升1.7和2.4個百分點。
圖5 2019–2023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季度累計同比名義和實際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從收入來源看,上半年,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同比名義增速分別為6.8%、7.0%、4.7%和6.1%,分別比一季度回升1.8、1.2、0.6和1.0個百分點,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速回升幅度最大,經營凈收入增長相對較快。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持續下降,降幅逐漸收窄。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6.8%,自2022年7月份以來連續下降。1—2月份下降22.9%;1—3月份下降21.4%,降幅比1—2月份收窄1.5個百分點;1—4月份下降20.6%,降幅比1—3月份收窄0.8個百分點;1—5月份下降18.8%,降幅比1—4月份收窄1.8個百分點,1—6月份下降16.8%,降幅比1—5月份收窄2.0個百分點(見圖6),降幅逐漸收窄。分行業看,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12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9個行業下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下滑明顯,同比下降97.6%;裝備制造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利潤分別增長29.1%、10.1%和17.9%。
圖6 2020—2023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月度累計名義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明顯提高。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3.3%,比一季度提高12.8個百分點(見圖7)。2022年同期受增值稅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影響,基數較低(增速為-10.2%),一定程度上拉高了2023年上半年增速。
圖7 2020—2023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月度累計同比名義增長率 數據來源:財政部網站。
?。ㄋ模膬r格角度看經濟運行特點
消費領域價格漲幅較低,呈回落走勢。上半年CPI同比上漲0.7%,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5%。在食品價格中,薯類、鮮果、禽肉類價格漲幅較高,分別上漲10.7%、7.9%、6.4%;生豬供給充足,豬肉價格5月份起由增轉降,上半年平均上漲3.2%。能源價格受國際能源價格下行影響持續回落,上半年同比平均下降3.5%,其中,汽、柴油價格下降幅度較大,分別下降7.3%、8.0%。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7%,漲幅基本穩定,其中,受服務消費持續恢復向好的帶動,服務價格上漲0.9%。服務價格中,飛機票、賓館住宿、旅游價格上漲明顯,分別上漲20.2%、8.6%、7.1%。
分月看,CPI漲幅呈回落走勢,1至6月CPI分別上漲2.1%、1.0%、0.7%、0.1%、0.2%和0.0%(見圖8)。CPI漲幅呈現回落走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周期性因素。1月份,春節期間需求提升,價格上漲,節后有所回落;4—6月生豬產能充足,疊加消費淡季影響,豬肉價格漲幅回落對CPI漲幅回落也起到帶動作用。二是國際上能源價格回落引起國內能源消費品價格下調。能源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隨著國際能源價格總體呈現回落走勢,國內能源消費品價格相應下降,引起CPI漲幅回落。
圖8 2020–2023年上半年CPI月度同比上漲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生產領域價格持續下降,降幅逐月擴大。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1%,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4.1%,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6%,生產資料價格下降導致PPI下降。分月看,PPI降幅逐月擴大,1至6月PPI同比分別下降0.8%、1.4%、2.5%、3.6%、4.6%和5.4%(見圖9)。PPI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2022年同期基數較高。受烏克蘭危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影響,2022年上半年PPI同比上漲7.7%。二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總體需求偏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呈現下降走勢,帶動了國內PPI的下降。
圖9 2020–2023年上半年PPI月度同比上漲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二、如何看待上半年經濟增長5.5%的含金量
2023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GDP增速較高主要是受2022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從兩年平均增速看,2022與2023年上半年GDP兩年平均增速為4.0%,二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速為3.3%,分別比2020—2022年三年GDP平均增速低0.5和1.2個百分點。可見去除基數影響后,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無論是上半年還是二季度GDP增速都不高。
然而,細致分析可以發現背后蘊含的高質量增長,本部分將對上半年經濟增長5.5%的含金量進行分析。
第一,5.5%的經濟增長是在全球經濟恢復乏力、需求低迷的外部環境下實現的。全球經濟均受到疫情的嚴重沖擊,當前各國仍處于恢復進程中。一季度,美國、歐元區、日本和巴西GDP同比分別增長1.8%、1%、1.9%和4%。并且全球通脹水平較高,主要發達經濟體均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這導致我國外需低迷。在如此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我國GDP能實現5.5%的增長彰顯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韌性。
第二,新經濟新動能保持對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從生產角度看,新產業成長壯大,各類新型產品產量快速增長。上半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鋰離子電池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5%、22.9%和29.7%,分別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2.7、19.1和25.9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5%和54.5%。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9%,在2022年同期高增速的基礎上仍舊保持了兩位數的高增速。從需求角度看,新業態新模式、高技術領域投資保持了強勁增長態勢,持續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0.8%,比2022年同期提升5.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1.8%和13.9%,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另外,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經濟增長更加綠色低碳。
第三,經濟增長背后的結構優化調整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2023年上半年,產業結構、消費升級、重點領域投資結構優化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1%,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扭轉了2022年以工業為主要發展動力的增長模式。同時,需求結構也發生轉變。上半年,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經濟增長靠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拉動,這與2022年同期主要依賴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截然不同,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內生動力增強。
此外,需求結構內部也出現普遍升級態勢。具體來說,消費升級趨勢顯現。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等升級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7.5%和10.5%,分別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9.3和2.3個百分點。投資結構有所升級,重點領域投資表現突出。新基建投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上半年,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6.2%,其中5G、信息中心等信息類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3.1%,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融合類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4.1%。制造業中不僅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裝備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綠色轉型相關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制造等相關行業投資也保持了快速增長。同時,數字化轉型相關投資也同步快速增長,例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商務服務投資分別增長14.2%和22.2%。外需雖然疲軟,但保持了升級態勢。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增長2.1%,其中,民營企業貿易進出口額增速高于整體6.8個百分點,是外貿增長主力軍;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快于整體,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65.5%,比2022年同期提高了1.2個百分點。另外,在主要發達經濟體需求低迷、地緣政治沖突持續的背景下,我國積極開拓了多元化市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比重提升至34.3%。[2]同時,雖然整體進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綠色產業動能充沛,“新三樣”產品,即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8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動能和結構有所優化,經濟正逐漸從疫情影響導致的結構錯位中恢復,并且經濟發展內部轉型升級趨勢逐漸明顯。因此,雖然經濟增速并不算快,但在如此復雜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能在繼續恢復的同時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確實是含金量較高的增長。
三、上半年經濟數據反映出的經濟發展問題與挑戰
雖然經濟增長達到5.5%實屬不易,并且經濟發展質量有所提高,但在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下,需求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許多挑戰。本部分將對上半年經濟數據反映出的經濟發展問題與挑戰進行梳理。
需求不足問題突出,二季度經濟恢復速度放緩。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去除基數影響后,2022年和2023年二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長3.3%,比一季度兩年平均增速還低1.3個百分點,與疫情前經濟增速更是存在較大差距,經濟恢復速度放緩。其中,需求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二季度需求恢復速度放緩是經濟恢復速度放緩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內需恢復速度有所減緩。雖然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8.4%,實際增長7.6%,但這種較快增長很大程度受2022年基數較低影響。去除基數影響后發現,2022和2023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兩年平均名義增速為5.4%,實際增速為4.1%,分別比2019年同期增速低2.1和1.1個百分點??梢姰斍熬用裣M需求增速與疫情前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分月看,4月份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逐月回落,但這與2022年同期消費恢復、基數逐月抬升有關。為了減弱基數影響,本文計算2022年和2023年1—6月份月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發現,3月份兩年平均增速為3.3%,4、5月份分別回落至2.6%、2.5%,6月份小幅回升至3.1%,但與一季度增速差距較大,恢復速度放緩。同樣地,觀察分月投資數據發現,不管是月度累計增速還是兩年平均增速,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均呈現出逐月回落走勢,投資需求增長放緩。另一方面,外需增長乏力。當前發達經濟體整體增長乏力,且有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出現下行,加之全球高通脹加劇,導致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采用緊縮性貨幣政策,使得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外需疲弱,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綜上所述,當前內外需表現偏弱,需求不足,內生動力不強,經濟持續增長存在挑戰。
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雖然房地產政策持續放松,但是不管從生產端還是需求端看,上半年房地產市場表現均不理想。從生產端看,一、二季度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3%、-1.2%,在2022年基數逐季走低的基礎上呈現出回落趨勢。以2021年為基期,可以計算出2022年和2023年一、二季度房地產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0.4%、-4.1%。因此,無論是2023年當年季度增速,還是兩年平均增速,房地產業增加值季度增速均呈下降走勢。從需求端看,2023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逐月回落。并且應注意到202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基數逐月走低,在此情況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還是呈現逐月回落走勢,可見房地產需求端也表現欠佳。同時,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及銷售額增速均從5月份開始回落,6月份回落幅度進一步擴大。具體來說,商品房銷售額1—4月份增長8.8%,1—5月份增速回落至8.4%,1—6月份大幅回落至1.1%;而商品房銷售面積在1—4月份增速為-0.4%,1—5月份降幅擴大0.5個百分點至-0.9%,1—6月進一步回落至-5.3% 。6月份商品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增速的大幅回落對房企預期和資金回流均存在負面影響,不利于房地產市場需求的恢復。
企業預期不強。上半年,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從2月份開始持續回落,4、5月份分別為49.2%和48.8%,6月份雖然小幅回升至49.0%,但已經連續3個月處于枯榮線以下。可見企業信心不強,這對于后續經濟持續恢復具有負面影響。其中,小型企業信心不強的情況更加突出。6月份,大中型企業PMI為50.3%,比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呈現出恢復態勢;中型企業PMI為48.9%,比上月回升1.3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只有46.4%,比上月下降1.5個百分點,需引起重視??梢娖髽I預期存在規模分化,大企業對未來發展信心較強,而小企業信心不足,預期減弱,對小企業未來投資具有不利影響。
居民就業感受不佳,青年就業壓力較大。2023年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3%,比2022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分月看,1、2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較高,3月份回落至5.3%,4—6月進一步回落至5.2% 。雖然從失業率數據上看,就業形勢整體有所好轉。但從就業感受看,大多數居民并不樂觀。根據中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二季度就業感受指數為37.6%,比一季度回落2.3個百分點,在就業市場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會存在大量勞動力選擇等待或者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他們通常被失業率統計忽略。[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2023屆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2月份以來青年失業率連續升高,6月份青年失業率攀升至21.3%。綜上,青年就業壓力較大,政策應高度關注就業問題。
價格漲幅呈現下降走勢,反映出有效需求不足。上半年,CPI漲幅呈現下降走勢,PPI降幅有所擴大,除去周期性因素和國際市場影響,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價格漲幅不及市場預期的重要原因。上半年,貨幣供應量增加,但價格漲幅呈下降走勢,反映出整體流動性偏弱,貨幣供應提高了居民存款,未形成足夠的消費需求。這意味著疫情對有效需求的影響仍然存在,居民對消費仍然持謹慎態度并且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消費習慣。居民消費不足導致企業生產積極性下降、企業采購貨物和服務需求不足。
四、下半年展望與政策建議
202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其中一季度GDP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由于歷年各季度GDP占比基本穩定,即一至四季度GDP分別占全年GDP的20%、25%、25%和30%左右,因此上半年大致為全年經濟增長貢獻了2.5個百分點。雖然去年下半年GDP基數略低,但由于當前經濟存在需求不足等問題和挑戰,下半年經濟增長仍存在壓力,預計下半年經濟增長能達到5%左右,全年經濟增長在5%~5.5%區間。下面,本文將從四個角度分別對下半年經濟運行情況進行展望。
從生產角度看,下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將保持穩定增長,有望繼續保持對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作用。其中,隨著消費需求的持續釋放,線下接觸型服務業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將保持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作用;同時也應注意房地產業下半年發展情況并不確定。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談及房地產市場時,明確指出,適應中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這意味著下半年房地產政策有可能出現變化,房地產業低迷的發展狀況可能會有所改善,對第三產業增長的拖累會有所減弱。綜合來看,下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可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依然對經濟增長起到主要拉動作用。下半年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能有所增強,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快地方專項債發行,這對下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很可能起到促進作用,進而拉動建筑業增加值增長。同時,近期中央也在持續釋放穩定預期的政策和信號,國家發改委建立與民營企業溝通交流機制,7月3日和10日國家發改委兩次召開與民營企業溝通交流機制座談會;7月19日,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其中31條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為民營企業發展注入信心。
從需求角度看,消費需求將保持穩定恢復態勢。隨著疫情影響消退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持續恢復,消費需求將逐步釋放。同時,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也將釋放消費潛力,例如國家發改委于7月21日印發《關于促進汽車消費的若干措施》和《關于促進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對于促進消費需求釋放和消費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投資需求增速可能趨于平穩。二季度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減弱,且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也呈現逐月回落走勢,因此投資需求表現走弱。7月6日,李強總理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強調,圍繞穩增長、穩就業、防風險等,抓緊實施一批針對性、組合性、協同性強的政策措施。后續各項政策強度和政策配合程度也可能扭轉當前的走勢,并且隨著一系列提振企業信心舉措的落實,企業投資信心有可能由弱轉強,下半年投資需求增速可能趨于平穩。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速可能會繼續回落。由于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持續負增長,這對于下半年制造業投資的增長形成制約,但基礎設施投資在下半年很可能表現強勁。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這很可能促進下半年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發展趨勢具有不確定性,正如上文所提到的,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政策將適應新形勢而進行調整;并且會議強調將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這對于下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但由于當前房地產市場供需兩端均信心不足、預期較差,房地產開發投資是否能扭轉持續回落的走勢需要觀察。
由于當前世界各國經濟正處于從疫情沖擊的恢復過程中,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出現降速,一些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也出現下行,[4]因此下半年凈出口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可能仍然保持負的拉動作用。
從收入角度看,首先,下半年居民收入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央行城鎮儲戶調查問卷數據顯示,二季度居民收入信心指數為48.5%,比2022年同期提升2.8個百分點,反映出2023年居民收入預期相對較好。同時,就業預期指數為48.7%,比2022年同期提升4.2個百分點,居民就業預期相比2022年同期也有所改善。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青年就業問題,上海等重要城市發布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來全力確保就業形勢穩定。這些均為下半年居民收入的平穩增長提供重要保障。其次,下半年企業利潤有望改善。一是2022年同期基數較低為利潤增長提供空間;二是下半年PPI降幅有望收窄,為企業營收的恢復提供支撐。
下一階段,CPI、PPI變化趨勢有望抬升。一是有效需求方面,隨著經濟恢復持續向好,市場需求將逐步擴大,供求關系將逐漸改善。二是周期性因素方面,隨著后期豬肉消費的季節性增加,價格將有所回升,對CPI上漲起到支撐作用。三是基數影響方面,2022年下半年PPI漲幅較上半年明顯回落,2023年上半年的高基數影響將消失。四是政策方面,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組合拳效應將在下半年進一步體現,經營主體與消費者信心將進一步增強。
關于后續宏觀政策的制定,本文認為有以下三點需要重點關注。
第一,當前政策應特別關注房地產市場發展和就業問題。無論從生產角度還是需求角度看,房地產市場恢復健康發展對于提振當前經濟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生產角度看,接觸型服務業已經得到較快恢復,但房地產業增加值呈現負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拖累項,因此恢復房地產業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從需求角度看,提振房地產開發投資對于提升投資需求也十分重要。本文認為,應出臺切實可行的能夠改善預期、提振信心的房地產政策,例如,放松除北京、上海和深圳外其他城市的限購、限售、限價等政策。同時,政策應重點關注居民就業,就業狀況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居民收入和信心,這對促進居民消費需求、改善居民預期甚至改善整個經濟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加大財政政策力度。盡管貨幣政策具有更加靈活的優勢,但是在當前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力度有限。正如當前經濟所展現出的情況,貸款和社會融資增速均保持兩位數增長,而CPI和PPI的走勢卻反映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現狀,應警惕陷入流動性陷阱。本文認為,當前應注重運用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并且應特別注意宏觀政策力度不足或回撤的問題,應充分吸收2021年上半年由于各類緊縮性政策同時出臺所導致的三重壓力顯現的經驗教訓。
第三,在充分運用短期政策的同時,積極出臺有利于長遠發展的長期政策。在當前經濟恢復面臨需求不足、預期和信心受損、外部環境嚴峻等多重問題的背景下,除了積極出臺短期政策來應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還應推進創新升級、提升人力資本投資質量、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有助于長期高質量、均衡發展的政策。
[ 參 考 文 獻 ]
[1]付凌暉.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2023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7/t20230717_1941304.html,2023-07-17.
[2]呂大良.海關總署2023年上半年度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EB/OL].海關總署網站,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302330/5151729/index.html,2023-07-13.
[3]張丹丹.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業率[EB/OL].財新網,https://opinion.caixin.com/2023-07-17/102076568.html,2023-07-17.
[4]張永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及發揮投資帶動作用的若干思考[EB/OL].中宏網,http://www.china-cer.com.cn/guwen/2023071125199.html,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