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汽車員工工資待遇—威馬汽車員工工資待遇怎么樣
已經在主流視野消失很久的威馬汽車,這一個月內,頻繁登上熱搜,但都不算什么好事。
比如前段時間有這么一串熱搜,關鍵詞是:威馬汽車年虧82億創始人年薪12億,占了威馬年營收的近30%,是其他新勢力創始人的800倍……
后來小柴也曾寫了一篇文章《既然12.6億年薪是假的,那么威馬那么多錢去哪了?》分析了下,這這個所謂的12.6億到底是什么。
文章也提到,12.6億說是年薪,那有點誤會威馬,因為這12.6億是薪金及花紅201.1萬元和限制股份或購股權開支12.60億元。
也就是說12.6億是一次性的期權激勵。這部分錢在威馬上市后沈暉才能真正收入囊中。
但雖然把這16.2億說成年薪不合適,但威馬汽車花錢厲害卻是真的。
即使是在銷量從昔日的新勢力冠軍,掉到上不了排行榜,威馬汽車花錢的厲害程度還是相當害怕的。
也就是在賣車的數量已經在新能源車企銷量榜單中墊底,甚至消失,三年研發費用不足蔚小理一年的情況下,威馬依然花了大幾百億?
其自成立以來,融資規模高達350億,另外還向銀行借款100億,甚至還年虧損超過了80億……
小柴也在文章中提到,威馬缺錢是實在的,就算上市又如何?這個燒錢的速度,很難在資本市場討喜。
這不,前不久,比威馬在賣車方面厲害的多的零跑汽車顯然是給威馬打了個預防針。
零跑汽車上市后,股價短期內就遭遇了腰斬,顯然,想在資本市場繼續融資燒錢,對于威馬這樣的標的來說,不會太那么順暢了……
好巧不巧,這兩天,威馬又成了車圈的頭條熱搜,而原因,還是錢那點事……
有媒體報道,有內部員工透露,從10月起,威馬汽車對基層員工工資按70%進行發放。
為何發不全工資,具體原因不得而知。官方截至目前也沒有回應傳聞。
除了基層員工工資發不全之外,前不久還有爆料稱,威馬將進行包括“高管主動降薪 50%”在內的一系列積極財務政策。
威馬員工則在社交媒體平臺表示,目前沒有具體的消息,大家都在等待官宣。
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3月就有媒體爆料威馬在優化員工,當時的消息稱,威馬汽車擬對出行事業部進行人員調整,該部門下屬的技術部和產品部人員或將面臨大范圍裁員
隨后6月,也有爆料稱,威馬在大規模優化員工,大概比例三分之一。
在2020年初,還有消息稱威馬汽車已通過線上會議通知全體員工取消了2019年的年終獎消息,給出的理由是2019年公司年度KPI不達標。
另外,員工的“13薪”和“員工購車補貼”等福利也將延遲發放。
盡管這樣,但絲毫沒有降低威馬燒錢的速度。
此次再被傳出高管、基層員工紛紛被降薪,據業內人士分析,威馬顯然是遇到了嚴重的財務危機。
威馬汽車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營收為17.62億元、26.71億元、47.42億元;同期,虧損金額分別達到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三年虧損達到了174億元。
在銷量方面,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威馬汽車售出7476輛電動汽車,交表后的4個月,威馬一共賣了不到九千輛車,其中6月賣了2268輛,7月、8月分別賣了2000輛車。9月份為2494輛。
財務數據還顯示,過去三年,威馬汽車的毛利率分別為-58.3%、-43.5%和-41.1%。
根據虧損數據、銷量和營收數據,威馬平均每賣一輛車僅能收入10.7萬元,卻要虧損18.6萬元。
大幾百億的融資、銀行借款,加上174億的虧損,威馬的錢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對于新能源行業來說,研發是支出的大頭,比如蔚小理去年研發投入分別為分別為45.9億元、41.1億元和32.9億元。
但到了威馬這里卻不是,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威馬汽車研發費用投入占比連年下滑,從2019年的50.7%下滑到了20.7%,分別為8.93億元、9.92億元、9.81億元,三年加起來也只有二十多億。
而占其支出大頭的則是行政費用和銷售費用,僅在2021年,威馬汽車的行政費用同比大漲57%至27億元,銷售成本達到了66.9億元
威馬汽車曾在招股書中表示:“運營需要大量資金。如果未能按可接受條款獲得充足融資,則可能對我們的業務及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缺錢的威馬,急著上市,先是沖擊科創板,后來又擱淺,今年6月又轉戰港股。
如今,其轉戰港股已經數月,但依然沒有好消息傳來,在燒錢停不下來的情況下,威馬還能撐多久呢?
新能源行業行至中場,一大批所謂的新勢力開始顯露本相,上市股價腰斬的零跑,發不全工資的威馬……
昔日那個以虧損換銷量、融資上市的商業模式也開始到了玩不下去的時候了。
顯然,新能源行業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正在拉開大幕,牛鬼神蛇現真身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