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主持人主持稿—學術會議主持人發言稿
展覽名稱
西山今常青——朱常棣逝世一周年國畫作品紀念展
展覽時間
2023/9/18——9/27
展覽地點
八益文化藝術空間·書畫廳
總顧問
蔣東生
學術主持
吳永強
策展人
龔仁軍
指導單位
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
成都市美術家協會
承辦單位
八益文化藝術空間
協辦單位
成都市委統戰部蜀都書畫院
香港中華兩岸四地文化交流總會
四川省文聯《現代藝術》雜志社
北京西山詩社南粵分社
成都濃園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
四川八益書畫院
四川福寶美術館
成都恒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成都市近悅小廬八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成都廬緣畫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成都鏑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仁風國學研究院
仁風詩社
成都八益拍賣有限公司
成都八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都江堰市翰海博雅教育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金科偉業(中國)有限公司
四川錦辰佳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北京鼎樺醫療管理有限公司
品質善方健康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省士越照明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西山今常青
朱常棣逝世一周年國畫作品紀念展
9月18日上午10:30,“西山今常青——朱常棣逝世一周年國畫作品紀念展”在八益文化藝術空間正式開展。
朱常棣先生是當代巴蜀山水畫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立足巴蜀雄齊秀麗的山川河流,主攻中國山水畫,秉承書畫傳承發展與創新七十余載,開辟了筆墨里的巴山蜀水的新面貌,為四川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德藝雙馨的實力派畫家。本次展覽展期至9月27日,展出朱常棣先生國畫作品共計85幅(套),題材涵蓋了其代表性的山水和花鳥作品,內容豐富。此外,本次大部分展覽作品均可洽談收藏,因而本次展覽也是收藏朱常棣先生作品,欣賞巴蜀大好河山的絕佳機遇。
小編陸續整理了開幕式上嘉賓們的精彩發言,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著名藝術評論家,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永強先生在開幕式上的發言。
斯人已去,其聲未遠
▲著名藝術評論家,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永強先生發言
今天是9月18號,朱常棣老師逝世1周年祭日,其實我們今天用展覽的方式來懷念他,就像是他的一種新生,就像一個初生嬰兒在另外的一個世界剛剛滿一周歲了。
在座的諸位嘉賓,有朱老師的朋友,比如像我,我就是他的忘年之交,另外就是朱老師藝術上的友人。其實今天我感到非常幸運,為藝術感到幸運,也為朱老師感到幸運。雖然斯人已去,但是他的生命常在,就像“西山今常青”,這就是藝術另外一個層面的意義。
我為本次朱老師的展覽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斯人已去,其聲未遠》。回憶起和朱老師的點點滴滴,讓我覺得很特別。記得每一次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很爽朗,總是充滿了如戀愛般開心的胸懷。像蔣東生書記和姚葉紅主席所講到的那樣,他對人的好,是善良和藹的。我曾有幸親眼見過朱老師畫畫,他畫畫的狀態正如蔣書記所回憶的那樣,的確就是爽!如果說這種狀態就是朱老師對藝術的表達、對人生的態度,那么這種爽最終通過畫傳遞到了我們身上。
請橫屏欣賞
遠眺云山西嶺雪
68cm×137cm
設色紙本 鏡心
朱老師藝術成就最大的一個方面是扎根于生活,他讓我們回憶起了一個很樸素的道理——藝術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頭活水。另外一個方面,朱老師的藝術永遠在回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如張璪所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的作品給人的感覺就是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另外朱老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就就是他創造了以自身為代表的巴山蜀水畫派,他的畫總是充滿了大山大水的氣息,這個有別于以地域為劃分的“三峽畫派”或者“天府畫派”。每一次看到朱老師的作品,我都會想到蘇軾《前赤壁賦》里面的幾句話:江流永生,斷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尤其是“水落石出”這四個字,是我對朱老師繪畫作品最深刻的印象。
請橫屏欣賞
遠眺青城林海
190cm×48cm
設色紙本 鏡心
剛才蔣書記還特別提到他非常具有創造性地把幾何學引入到國畫創作當中。朱老師其實是學工學和數學的,是我們四川大學的校友。他將工科的理性思維帶到了傳統的繪畫當中,他曾說,“在我看來,萬物在光的作用下都會呈現一些基本的幾何形體及其組合”,這也是我們能從他的作品中找到空間秩序的原因。與此同時,他還把光學引入了國畫創作中,使得他的畫充滿光感,這也是他對傳統中國畫的一次大膽創新。
他對從北宋以來頂天立地的北方山水畫派進行了繼承,比如皴法的繼承,又在此基礎上嘗試創新,比如他自創了“折股叉”……總而言之,朱老師不僅心里有生活、有激情、有感受,同時他又有方法、有語言。這樣的語言,我覺得今天通過畫無聲地傳遞了下來,所以我說“斯人已去,其聲未遠”!
請橫屏欣賞
辛陵河畔
136cm×68cm
設色紙本 鏡心
我們共同祝愿朱老師在天之靈安心,祝他還是這么快樂爽朗,也祝我們在座的朋友們,在朱老師給我們留下的藝術作品當中能夠非常愉快、自由地度過今天這個時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