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談統一-蔣經國 統一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82年,廖承志親自給蔣經國去信,呼吁兩岸和平統一。
對于大陸的來信蔣經國心里是高興的,然而他的繼母宋美齡卻持有不同意見,在回信中有8個字引人注意,我們看到這8個字并不開心,反而令人心寒。
宋美齡給廖承志的回信中寫了什么?她為什么會選擇這樣做?
點個關注,一起走進廖承志去信蔣經國呼吁統一的故事。
廖承志寫信
1982年,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鄧小平開始著手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
關于我黨一直都在關注著,蔣介石在世時其實已經有所松口,然而還沒有等到這一天,他便早早去世,留下一直沒能得到妥善解決。
但我黨一直牽掛著臺灣,正巧臺灣方面釋放出友好的信號。
1982年是蔣介石去世七周年的時間,蔣經國發表了一篇悼文,雖然他的目的是追思自己去世的父親,但字里行間卻流露出對故鄉的思念。
蔣經國雖未明確提及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對兩岸統一的看法,不過他在悼文里多次提及自己和父親對故鄉的回憶,并且寫道“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
蔣經國的悼文立即被中央重視,這是他在上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我黨也決定對此做出積極回應。
中央決定重啟對臺對話,試圖與時任臺灣最高領導人的蔣經國談判,爭取兩岸和平回歸。中央的第一步是準備給蔣經國寫去一封信,不過說起寫信之人大家又犯了難。
這人要和蔣經國以及都有聯系,還愿意充當兩岸和平統一的促進人。當時在大陸確實有不少人士,可大多數都與蔣經國關系一般。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鄧小平建議由一人出面,那就是廖承志。
廖承志和蔣經國可以說是發小,兩人之間有著深厚的情誼。
廖承志父親便是元老廖仲愷,當年廖仲愷與蔣介石同在孫中山身邊擔任要職,兩人關系還不錯,不過后來由于內部的分裂,兩人關系惡化,但這并未影響到廖承志與蔣經國之間的友誼。
廖仲愷與關系不錯,他也比較看好我黨,可惜遭到暗殺,于1925年去世。廖承志人如其名,繼承了父親的遺志,與我黨一直有聯系,在1928年加入我黨。
廖承志與蔣經國本就從小相熟,且蔣經國在莫斯科留學時,也多次受到廖承志的關懷。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蔣經國參加了的示威游行運動,由于他思想太過激進,學校直接將人開除,他只能被迫轉入北平外語補習學校。
但蔣經國并沒有因此而安靜下來,他繼續參加各種反對北洋軍閥的學生運動,結果不幸被捕,監禁了兩周。
將他救出后,擔心他的舉動惹惱北洋政府,繼而威脅到他的生命安全,蔣介石便將人送去莫斯科留學,遠離國內的亂局。
巧合的是,當時廖承志也在莫斯科,廖承志比蔣經國年紀大一點,他便以兄長的身份照顧著蔣經國。
那時候蔣介石的注意力在權力斗爭上,對蔣經國的關注較少,蔣經國一人在異國他鄉,很多時候都是廖承志在陪伴著他。
兩人在莫斯科經常同吃同睡,會在一盞昏暗的油燈下一起學習,還會互相分享衣物,在莫斯科寒冷的冬天互相作為對方的依靠。
雖然后來廖承志選擇加入,而蔣經國則是回去繼承父親的事業,但兩人之間的情誼卻一直存在。
后來國共兩黨勢如水火,兩人之間漸漸斷了聯系,廖承志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還有和蔣經國通信的那一天。
自從蔣經國發表了追悼蔣介石的文章后,我黨也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廖承志擔任中央對臺工作小組的副組長,他的直屬上級就是鄧穎超女士。
鄧穎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于是決定由廖承志以私人的名義給蔣經國寫信,畢竟兩人除了發小的關系,就在不久前廖承志還做了一件讓蔣家人感恩的事情,他向上級申請經費,用于修繕蔣家的祖墳。
關于修建蔣家祖墳一事,廖承志特意請人將消息帶給蔣經國,并且轉告他:“如果想要回來看看,我們非常歡迎。”
因此在廖承志得知國家希望他寫一封信給蔣經國時,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寄往臺灣的信
給蔣經國寫信時,廖承志字斟句酌,生怕哪個字引起誤會,或者沒能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
信中廖承志先是說起兩人曾經共同求學的時光,然后又談及民族大義和中國人民對統一的迫切希望。他更是在信中用“渡盡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來勸說蔣經國。
看著眼前這封信件,蔣經國的眼眶幾度濕潤,雖然兩兄弟已經站到了對立面,甚至廖承志的父親有可能是蔣介石暗殺的,但他愿意放下仇恨,為祖國統一奔走。
這封信除了是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勸說信,也是我黨對的態度,因此我們希望兩岸同胞們都能看到這封信,于是我們決定在蔣經國收到信的第二天將它登報。
可問題隨之而來,既然是我們想讓這封信被臺灣人民看見,那就不能只是登在大陸的報紙上,這些報紙偶讀無法進入臺灣,臺灣人民要怎樣才能得知這個消息呢?
要知道那時候的臺灣領導人與我們的關系雖然有所緩和,但他們對于報紙的檢查相當嚴格,不允許大陸的消息進入臺灣,更不要說在報紙上公開刊登促進統一的信件了。
在中央通過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信件后,我們找到了楊奇,這位楊奇是香港新華分社的記者,早在去年,楊奇就曾用自己的手段,將葉劍英關于臺灣回歸問題的談話稿,分發給參與了香港新華分社國慶招待會的2000多名人員,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這一次的任務更加艱巨,但我黨相信楊奇記者能夠讓這封信在臺灣被人們看到。
接到任務后楊奇思考了很久還是未能找到一個萬全之策,臺灣在大陸消息方面管得很嚴,雖然香港和臺灣之間沒什么限制,就連報紙也可以通過海關送往臺灣。
可問題是臺灣在報紙方面管理嚴格,帶有政治性的報刊是絕對不能進入臺灣的,就連與大陸關系不大的報刊進入臺灣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一旦發現問題,也會被扣押,甚至還會影響報紙以后在臺灣的流通。
彼時我們已經將信件送去臺灣,楊奇需要在蔣經國收到信件后盡快將這封信刊登在報紙上。
想不到完全萬全之策的他只好找來自己的朋友商量此事,他也不瞞著大家,直言這封信無論如何也要讓臺灣人看見。
尤其是得知這封信是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以后,大家更是重視了起來,都明白這件事一定與祖國統一有關系。
幾人沒能商量出一個統一的方法,但朋友們向楊奇承諾,他們會用自己的辦法,將這封信順利送到臺灣。
果然在第二天,這封信順利出現在《》和《華僑日報》上,楊奇雖然不清楚他們是通過什么樣手段躲過臺灣的檢查,但這封信成功在臺灣引起了關注,尤其是那些思念家鄉幾十年的臺灣老兵們,終于看到了回家的曙光。
蔣經國在信件公開登報的前一天就收到了,看著信中的內容他幾次感慨,然而說起統一問題,蔣經國卻沉默了。
因為看似只有大陸與臺灣,但一些外部力量也滲透其中,即便蔣經國坐在臺灣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上,統一問題也不是那么好解決的。
其實蔣經國也想過親自回信,但他臺灣領導人的身份太過顯目,而且臺灣還有個“三不政策”,既“不鼓勵、不支持、不壓制”。這就是當時對于兩岸統一問題的態度。
若是蔣經國親自回信,那就表明他支持統一,這也和臺灣的政策相違背,可他也不愿意放棄這么好一個機會,給大陸的回信是必須的。
于是蔣經國找到自己的繼母宋美齡,希望她能夠以蔣介石遺孀的名義,給大陸寫一封信,這樣一來既能表示臺灣的態度,又不會牽扯太多政治問題。
然而宋美齡的想法與蔣經國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她在回信中寫下的8個字讓人看了心寒。
宋美齡的回信
廖承志親自給蔣經國寫信,呼吁統一,宋美齡對此做出回復。
從信件寄出后開始,鄧穎超和廖承志一直關注著回信問題,然而好幾天過去了,一直沒有收到臺灣方面的回信,兩人不免有些焦急。
就在兩人心灰意冷的時候,宋美齡的回信終于到了,看到回信的兩人高興不已,然而看到其中的內容后兩人卻高興不起來了。
宋美齡在信中首先聲明了臺灣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立場,然后有寫道:“敝帚自珍,幡然來歸”,這是在暗諷廖承志拿著不好的東西卻視作珍寶,其中“不好的東西”自然是指身在大陸的我黨。
明明蔣經國和我黨都有意緩和兩岸關系,甚至在蔣介石去世之前,他對兩岸的關系也有些松口,宋美齡為什么還如此執迷不悟?
相比于大陸,宋美齡更加親近美國一方,她年輕時留學美國,能夠講一口正宗且流利的英語,生活方式比較偏西方化。在蔣介石與美國的多年聯系中,宋美齡也曾為在美國各界中奔走。
即便蔣介石去世,那時候臺灣仍然有著大量的守舊人士,他們仍沉迷在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不實際幻想之中。
當然,宋美齡的回信只能代表他自己的立場,蔣經國對大陸有著自己的看法,他也決定秘密派遣代表去大陸。
1986年,沈城先后在蔣經國的授意三次秘密前往大陸,暗中與我黨人員有所接觸,尤其是最以后一次,幾乎就要推動蔣經國與我黨的和平談判。
當時國家主席寫了一封親筆信,托沈城帶給蔣經國,蔣經國對心中所寫內容進行了反復研究思考,產生了與大陸談判的想法。
蔣經國設立了大陸工作指導小組,更是在1987年解除了兩岸的限制,允許民眾到大陸探親,終于將兩岸之間的隔離狀態打破。
蔣經國曾經有過在1988年初與大陸開始談判的計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蔣經國卻在1988年1月13日突發惡疾,搶救無效死亡。
關于蔣經國的死亡原因眾說紛紜,但他去世后臺灣對大陸的政策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毫不夸張的說,只要蔣經國沒有去世,國共第三次合作指日可待。
然而蔣經國去世后宋美齡也過得并不好,繼任者李登輝突然變臉,大肆攻擊蔣家,甚至將宋美齡塑造成“蔣家王朝的代言人”,臺灣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宋美齡只好前往美國養老。
再說回當年寄信事件的后續,雖然宋美齡多有諷刺之意,但我們仍然沒有放棄對她的統戰工作,鄧穎超依然會在每年的新年,給她寄去一張賀卡,并祝愿她一年身體健康。
到了1984年,一向不予理睬的宋美齡派人送了一只水晶兔給鄧穎超同志,并帶去了一句話:“如果我沒有記錯,周夫人應該是屬兔的吧?”
收到兔子后鄧穎超非常高興,她囑咐工作人員一定將其好好保存起來,這是她統戰工作的一個進步。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鄧穎超多次給宋美齡寫信,呼吁“與夫人共謀我國家民族之統一。”
鄧穎超字字真誠,她在信中寫道:“我與夫人救國之途雖殊,愛國之心則同,深愿與夫人共謀我國家民族之統一,俾我中華騰飛于世界。”
可惜的是,宋美齡的態度雖然不那么抗拒,但她堅決不接受統戰,不愿與我們站在同一陣營。
2003年宋美齡在美國去世,去世前她不斷重復著一句話:“我的姐妹們死了,我的兄弟們也死了,不知道上帝為什么把我留下。”
也許到了這個時候,她才有些后悔自己曾經無情的舉動,然而隨著宋美齡、蔣經國等一眾歷史人物的逝去,一直未能得到解決,臺灣的同胞們還在等著統一的那一天。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